個人發展戰略(一)

  • 2019 年 11 月 26 日
  • 筆記

版權聲明:本文為博主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8004638/article/details/103171410

1、冰山模型,幫你找到真正熱愛的工作

第一部分,知識和技能

冰山模型從上到下有很多要素,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識和技能。

知識,就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認知和經驗,比如財務知識、人力資源知識等等,包括我現在學習的冰山模型,也屬於知識。這跟你大學所學的專業、常看的書、從事的工作、甚至業餘好都有關係。

技能是指你所具備的某項專門技術,比如騎單車、編程、使用Excel等等。

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也是非常顯性,容易看出來的。所以,我們稱為冰山上部分。

知識技能跟工作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如果你的工作中有很多陌生的內容,覺得每天信息量很大、來不及接收,感到慌亂和焦慮,很可能就是你的知識技能跟崗位不匹配。但這不是么大問題,因為知識和技能比較容易補齊,上上課、看看書、跟資深同事學,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升。

第二部分,能力

冰山模型中間的要素是能力,或叫通用能力,比如學習和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相對知識技能來說,能力高低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比如,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到底如何,很難用一個證書、幾道題目來考察,而需要看他在處理很多問題時候的行為。

能力跟知識技能最大的區別在於:知識和技能屬於特定領域,而能力則更多是通用領域的。比如知識會分財務、人力資源、金融等等,但是「創新」這樣的能力,是適用於任何領域的,一旦掌握是能夠遷移的。

那麼,如果能力不匹配,在工作中會如何呢?工作效率、溝通效率較低,面對複雜的問題無從下手,缺乏成就感,力不從心。

第三部分,價值觀、性格、動機

冰山模型最底下包括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

這些要素在成年之後很難被改變,它們會受基因家庭教育、童年經歷等等的影響。簡單介紹一下各個要素:

價值觀是你判斷事物的標準,比如說,當你在擇業的時候,自由和穩定產生了衝突,你選擇哪個放棄哪個;在事業和家庭產生衝突的時候,你怎麼處理,等等。如果你在工作中經常陷入矛盾和結,對所做的事情很難發自內心地認同,很可能就是價值觀上不匹配,比如你做自媒體,公司為賺錢讓你寫一些低俗內容,但你覺得那對用戶沒有價值。

性格特質則是個人的行為偏好,比如,你是偏內向還是外向,更關注宏觀還是細節,等等。如果在工作中發現,自己好像工作量沒有很大,但卻覺得心累,很有可能是性格不匹配。比如,你是向性格的人,是從獨處中獲得能量,但你做了一份每天都要不斷跟陌生人溝通的工作。

至於動機,其實動機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麥克利蘭的理論,分為成就動機、權力動機親和動機。成就動機的人,喜歡挑戰;權力動機的人,希望影響他人;而親和動機的人,希望維更好的團隊關係。如果你感覺自己沒有動力,做事提不起勁兒來,那很可能就是現在的工作跟你動機不匹配,比如你明明是成就感動機,喜歡一定挑戰,但你的工作卻高度重複。

利用模型分析崗位

工作跟伴侶是一樣的,「匹配」比「優秀」重要,而跟一份工作的匹配要素,其實就是冰山模型中的要素。所以,我們感覺一份工作不喜歡,有可能缺乏知識技能導致的慌亂和焦慮、缺乏能力導致的挫敗和低效、價值觀不匹配導致的矛盾和糾結動機不匹配導致的沒熱情,或者性格特質不匹配導致的心累。

好了,現在我們分析的是現有崗位是否喜歡,那麼假如我現在是銷售,發現並不喜歡,想要轉行互聯網運營,面對這樣一個陌生崗位,不知道自己是否匹配,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說,我喜歡銷售工作,但我面對運營、產品經理、市場分析等等這些可能感興趣的崗位,不知道該去哪個,又該怎麼辦呢?這世界上有幾千種崗位,我們總不能全都干一遍然後再選。

其實很簡單,你把目標崗位用冰山模型分析一下,就可以了。具體該怎麼做呢?分成四步:

第一步,先確定一個你要分析的崗位。比如你有一個目標崗位,那麼很簡單,就用這個崗位來分析自己是不是匹配。但如果你沒有,可先從自己的相關經驗出發,框定你能做的幾個崗位,一個個分析。這裡教你一個技巧,比如你在個行業做技術服務,但目前的工作不喜歡,想要換,可又不知道自己能換什麼,這時候可以去領英等等這類招聘平台去搜索,就搜這個行業的技術服務崗位,然後會出來一堆人,你看這些人的履歷,看看他們後來都去了哪裡,你就知道潛在的方向了。而且,這個方法也能幫你判斷,未來你去的這個行業和崗位,到底有沒有前途,這些原先做該崗位的人,後面的出路是什麼。

第二步,在招聘網站上,搜索這個崗位的招聘要求。這時候,你會搜到很多公司對這個崗位的招聘要求,找出幾份不同的招聘需求。因為不同公司會自己的細分要求,為了提取出共性要求,你可以儘可能多看幾份,找到共性。

第三步,按照冰山模型,綜合分析這些招聘需求。你會發現,招聘需求基本上也是按照冰山模型來寫的,以新媒體運營崗位來說,有對知識的要求比如傳播學或文學專業畢業、了解內容營銷的知識、熟悉新媒體平台;有對技能的要求,比如精公眾號排版工具使用;也有對能力的要求,比如文案寫作能力、用戶思維、學習能力等等;最後還有對性格特質、動機等等的要求,比如細心、熱愛挑戰等等。把它們匯總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份崗位的需求模型了。

第四步,按照崗位需求模型,與自己進行對比。崗位需求模型已經出來了,那麼自己就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符合,是否應該換工作或行。當然,我們很難找到完全匹配的工作,如果是冰山底層的因素不匹配,那麼不太建議選擇這職業,因為這些要素後天很難改變;但如果是知識、技能方面不匹配,未必不能選,因為大部分識和技能都是可以後天學習的,只是看你是否願意投入時間罷了。

我們平時看一份工作,大都是看冰山表層,比如職責、薪資、辦公環境、學歷、專業等等因素,最終你這份工作能不能做好、是否有成就感,其實是很多隱性要素所決定的,今天的內容,其實把你對工作的感覺給表述出來了,被分解成了你的性格特質、動機、價值觀,也就避免了我們一個去嘗試然後看喜不喜歡。

四大要素,決定了你的市場價值

明確冰山模型各個要素的投入產出比,從而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讓自己變得錢;同時,理解不同類型的崗位所對應的門檻和天花板,幫助擇業

我們都會發現,同樣學校、同樣專業的兩個人,在畢業幾年之後,薪資差異可能非常大。大家起不多、畢業時間差不多、每天投入的工作時間也差不多,但最後產出卻不一樣,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自己的時間應該要投入在哪裡,才能最大化我們的市場價值也就是薪資呢?今天我們用科學法做個分析。

首先,薪資,也就是一個人的市場價值,無非是跟內部和外部兩類因素相關。外部就是機遇、運選擇等等;而內部,其實就是我們在冰山模型各個要素上的表現,我們的知識技能越多、能力越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跟所做的事情越匹配,你的市場價值就越高。所以,拋開運氣、選擇這些很難掌控的因素不談,我們今天從內部角度,也就是冰山模型的各個素,來聊聊市場價值怎麼提升。

說具體方法之前,我們先得有一個認識,那就是整個冰山模型越往下的要素,越難培養、越難發比如學一個知識,冰山模型,我跟你講一下馬上就知道,但是提升一種能力,比如解決問題的能那不是聽講就行的。可是呢,也因為越往下的要素越難,相對也越能成為競爭優勢。同時,你應發現了,這幾個要素並不是獨立的,冰山下面的要素會影響上面的要素。舉例來說,一個人的知備有多少,跟ta的學習能力、動機等等都非常相關。如果你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更強、並以追求真為價值觀,知識儲備就會更高。根據研究,冰山底層的要素中,光個性特質就能夠解釋員工績效的35%,而冰山底層的因素加起來,差不多決定了一個人的70%。

好了,有了這個認知,我們接下來挨個分析,把時間投入在不同的要素上,會有什麼結果。

投入要素

首先是投入到知識。我們可能覺得知識很值錢,畢竟「知識付費」嘛。但說實話,單純用知識很難賺錢。其一,當今社會,你想知道什麼,網上搜索就可以了,可替代性太高。其二,知識跟思維識跟思維,是有差別的。思維是一種能力,用知識解釋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你會發現,單純的知識儲備,如果不能結合思維能力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是很難提升你場價值的。

第二種選擇是投入到技能。有一些職業是有專業門檻的,比如程序員、設計師,這屬於技能型崗位,因為這些崗位有一個進檻,往往會讓人覺得非常有安全感。反過來,像是做銷售、市場、運營類工作的人,或者大學學管這種萬金油專業的同學,常常會覺得「哎呀,我沒有一技之長,好沒安全感」。但實際上,門檻高,不代表天花板也高。技能的定價如何?天花板在哪裡呢?取決於該技能的稀缺性。所以,技能在稀缺的時期很值錢,一旦行業變動、人才供給增多,市場價值就會下跌,不得不學新的技能。

第三種選擇是投入到能力。有一些崗位,對技能沒有特殊要求,看起來好像門檻不高,但薪資天花板卻很高,而且薪資範圍寬,例如互聯網運營、產品經理、項目經理、還有大多數的管理崗位。厲害的產品經理像上億年張小龍,而一般的產品經理可能月薪才一萬,他們的薪資差異並不在於技能的不同,比如誰畫的原型圖更好,而是能力高低。所以,這些崗位也被稱為是能力導向型崗位。而且,能力提升是可以跨行業跨職業的,一旦積累到一定高度,哪怕行業不行,換個地方一樣可以。

第四種選擇是投入到冰山模型底層的自我發現。冰山底部的性格特質、動機、價值觀這些要素,雖然難以改變和發現,但是,如果我們對自己能個清晰的認識,然後找到跟這些要素相匹配的工作,其實也能大大提升我們的市場價值。比如說,我是一個高成就動機的人,在親和動機方面比較弱,從這個角度看,諮詢公司就非常適我,因為工作挑戰大、容易有成就感。但如果我去某個注重關係和家庭氛圍的國有企業,那我就到不適,最終很難得到提升。環境其實是一種外部驅動力,你選到了適合的地方,自然成長效率更高。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好了,從上面的四種選擇我們可以看到,從長期來說,想要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把大多數時間提升能力和認識自己冰山底層要素上面,是最好的選擇。

投入誤區

第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最容易。它們的獲得門檻很低,聽一堂課、學一個知識,這是幾乎所有能做到的事情。而能力就不一樣了,需要持續投入、刻意練習。人們總是傾向於做容易的事情,是正確的事情。

第二,受限於目前崗位的定位。前面有提到,其實一些崗位的性質,本身就是技能導向型的,對什麼能力要求,只需要表格做得越快越好、流程越熟練越好。而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這種崗位要下,也就沒有動力去提升眼前崗位不需要、但長遠更有價值的能力了。所以有時候我會說:你選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天花板。

第三,沒有看清楚工作的本質。很多人以為值錢的是知識和經驗,但並非如此。本質來說,任何都是在解決問題,營銷解決的是如何讓用戶知道我們的產品、HR解決的是如何讓公司有充足的人供給等等,往大了說,不僅我們的工作,一家公司也是在解決某類用戶問題,滴滴解決打不到車題,餓了么解決不想出門吃飯的問題,等等。既然本質是解決問題,所以你單有一個知識就是沒用的。你會背很多營銷理論,但沒法幫公司宣賣出更多產品,就是沒價值的。

時間投入總結

知識容易獲取跟習得,如果不能用它解決問題,幾乎就沒什麼競爭力;技能有進入門檻,其市場價值取決於稀缺程度,但長期來說,所有技能都會走向供需平衡,高收可持續;能力可遷移,並且對知識和技能也有很大促進,值得我們多投入;而每個人的性格、動機和價值觀不同,所以做不同的工作,也會有產出的不同。總之來說,我們的時間應該多投入在後兩者上面,但現實是大多數人都在提升前兩者。我們的時間永遠應該花在正確的事情上,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上。

四類跡象,發現你的隱藏能力

研究表明,雖然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但成功人士基本上都遵循了一個原則,就是將自身天賦發揮極致。更重要的是,天賦並不是少數人的專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這裡的天賦是什麼呢?天賦就是隱藏的能力,讓一個人可以在同樣起點的情況下,更加快速地成長。也就是說,在某個領域內天賦高的人與該領域裏的一般人,他們的努力與水平之間的關係,類似圖片里的兩條實線。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往往以為天賦=能力,以為天賦是那條虛線,以為只要有天賦,不需要努力就以達成結果。實際上,天賦只是個催化劑,是加快反應的。可以說,天賦是一種隱藏能力,是否轉化為顯性的能力,則是需要後天刻意練習的。

天賦有四個表現,簡稱為「SIGN」

表現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字母S對應的表現是Self-efficacy,自我效能。它的意思是對於某些任務,你的信心很強,覺得自定能做好。比如,每當面對細節瑣碎的事情時,還沒開始,我就覺得自己做不好,但每當要我去解決一個難時,我會充滿信心。所以,當你對某類事非常有信心,覺得自己可以做成功,這就是天賦的其中一個表現。

表現二:本能(Instinct)字母I對應的表現是Instinct,本能。意思是當你還沒有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試了。比如,當我決定要開發課程、教給別人的時候,我會感到異常興奮,會思考很多方法,會想如何員更願意以及更容易掌握這些內容。所以,那些讓你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事情,可能意味着你天賦的所在。

表現三:成長(Growth)字母G對應的表現是Growth,成長。正如前面提到的天賦曲線那樣,你發現自己學得很快,相同間投入,會帶來更多的成長。比如,當我為了搞清楚某個商業模式,去閱讀大量相關資料的時候,一上午對我來說,就跟20分鐘一樣。如果在某個領域,你一接觸就明顯比別人進步得要快一些,這也是天賦給你的一個信號。

表現四:滿足(Needs)字母N對應的是Needs,也就是滿足。做完這件事之後,就算感到疲勞和睏倦,你依然會有滿足感比如,之前做諮詢的時候,每次給客戶彙報方案、被各種問題砸過來的時候,我都累到不想再繼了,然而結束之後,又覺得充滿了成就感。楊麗萍說「跳舞就是跳舞最好的回報」,描述的就是這種受。

以上就是天賦的四個表現,了解到天賦的表現之後,你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去挖掘了。當然,你出這些事件之後,還需要再次提煉共性,比如我總結出這些事件的共性是數據分析,那麼說明我據分析方面有很大天賦,所以就可以着力培養,以成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述我利用自己的優勢,挑選客戶,成為晉陞最快諮詢顧問的故事,感興趣的話可以跟班主任要鏈

發現自己的天賦

日常工作生活可能很難發現符合SIGN的特徵,所以這裡給兩個方法,分別是向自己提問和向他人問:

1. 問自己你可以通過問自己一些問題,幫自己找到符合天賦表現的事件。當然,問題還是圍繞天賦的四個特徵SIGN。

第一類問題:自我效能S相關你認為,自己能夠教別人什麼?或者,別人常常向你請教什麼?你跟他人聊天的時候,傾向聊什麼?以及,聊什麼話題你會更有自信?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不會感到焦慮和擔心?

第二類問題:本能I相關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很少拖延?長時間休假後,你最想念工作的哪個方面、哪個內容?你寧願放棄休息時間,也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第三類問題:成長/專註G相關有什麼事情,讓你沉浸其中忘記吃飯/睡覺?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暫時忘記刷社交網絡?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不容易感到疲倦和厭煩?

第四類問題:滿足N相關過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什麼讓你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2. 問他人我們之前說過,天賦是天生的、下意識的,所以很多時候,你很難辨別出來。但是從別人的角度們跟自己有對比,會更容易幫你辨別。所以,你可以把這些基於SIGN模型的問題,發給你親近的朋友或者同事,讓他們幫你回答:

你覺得,我身上有什麼不同於別人的特質?你最欣賞或者佩服我的方面是什麼?在你看來,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看起來最興奮?你曾經看到我做過哪件事情,讓你印象深刻?在以下這些方面,你覺得我哪些更加擅長?思維方式: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腦洞很大、專註專溝通協調:化解衝突、爭取資源、知人善任;計劃執行:執行力強、追求完美、目標導向,等等

你會發現,你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常常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