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iPhone用五年:為什麼你會變成手機廠商的「釘子戶」?

  • 2019 年 11 月 22 日
  • 資訊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利佛摩爾的一個消防局裡,一盞發黃的燈泡每天都會迎來一批忠實「信徒」,他們抬頭仰望的是一個多世紀前的鎢絲燈帶來的光亮,雖然微弱,但卻給人溫暖的感覺。

如果你去詢問這盞燈的歷史,對其了如指掌的消防隊員會告訴你,自 1901 年安裝以來,這顆小燈泡已經連續亮了 118 年,總計超過 100 萬小時,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如果你再問他這意味着什麼,他或許會告訴你,這意味着老舊的產品不一定會過時。

和燈泡不同,對於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手機,很多人保持着「買新不買舊」、「舊就是過時」的觀點。畢竟在摩爾定律推動下,硬件配置每隔一代就會大幅增強,舊產品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年年更新年年換新便成了常態。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堅挺的「釘子戶」

手機圈一直流傳着「釘子戶」的說法,不少人在手機使用兩年、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後依然不願更新設備,他們就像固執的守門員,任你芯片更新換代、相機一代更比一代強,只要手機使用穩定正常就沒有變化的動力。

這種情況出現在各個品牌的產品中,雖然它們各有所長,卻都有着相似之處:外觀設計符合習慣、硬件配置全面均衡、系統生命周期長久,人們習慣稱其為「水桶機」。這些水桶機發佈之後往往銷量可觀,卻也為後續埋下隱患。

2017 年,一段「我如何自己製造一台 iPhone-在中國」的視頻在 YouTube 爆紅,在這則播放量超過兩千萬的視頻中,美國人 Scotty Alan 從神奇的深圳華強北買到了一台 iPhone 6S 的所有零件(甚至還有包裝盒)。當他認真組裝並成功開機後,不少人調侃這可能是「美國人組裝的第一台 iPhone」,但最讓大家驚訝的,是所有零件竟然只花了 300 美金。

這則視頻如此受人關注並不僅僅是因為華強北的強大,還有人們對於 iPhone 6S 的喜愛。數據調查機構 Statista 的統計顯示,在 iPhone 6S 系列發佈兩年之後,其用戶規模依然占 iPhone 總用戶的 14.5%,作為一款銷量上億的機型,這個數字意味着有許多用戶沒有換新動力,成了所謂的「手機釘子戶」,但 Scotty 的視頻讓他們感到自豪,因為他們寧願更換配件也不願意徹底換新,這種行為其實更加環保,正如 Scotty 所說:

「我為蘋果的工程師感到驚訝,iPhone 的維修和循環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我認為蘋果的確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因為他們的手機不必通過垃圾填埋來結束生命。」

一部iPhone用五年:為什麼你會變成手機廠商的「釘子戶」?
數據來自 Statista

不止是蘋果,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廠商遇到了「釘子戶」。一方面,他們的存在是對品牌價值的一種肯定,既保持了產品忠誠度,也為環保貢獻了力量。但另一方面,這意味着購買新品的用戶減少,新品銷量下降,不但會對龐大的手機供應鏈造成影響,甚至可能造成工人失業,走向可怕結局。因此,「手機釘子戶」又總讓廠商頭痛,他們開始嘗試各種新的辦法。

「怪圈」難題

如同利佛摩爾的鎢絲燈一樣,廠商們很早就發現,「經久耐用」這樣的標籤聽上去是對產品的肯定與稱讚,但背後卻可能延緩發展甚至導致經濟蕭條。而一旦人們沒有動力更新換代,廠商很容易陷入被動。

一部iPhone用五年:為什麼你會變成手機廠商的「釘子戶」?
自 iPhone 4S 以來,iPhone 的系統支持時間都很長,數據來自 Statista

這樣的「怪圈」促成了計劃報廢理念的誕生,即通過設計有限壽命的產品來提高產品的長期銷量,從而刺激消費。通用汽車公司最早嘗試這樣的方法,他們在車型設計上進行變更以說服人們每年更新,而在當時的報紙上則漸漸出現了這樣的論調:

「耐用是過時的想法,如果商品損耗不夠快,工廠就會失去訂單,導致工人失業。」

輿論將人群分成了兩部分,一些人自然而然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一種誤導。但無論如何,計劃報廢的辦法讓廠商得以喘息,他們開始通過各種人為方式操控產品的生命周期,在手機領域,計劃報廢的方式你或許經歷過不少。

你可能經歷過,明明自己使用手機小心翼翼,卻總是會越來越卡;你也可能經歷過,明明手機換一個零件就修好,卻偏偏因為廠商禁止而被變成「磚頭」;你還可能經歷過,明明手機剛買一年,卻已經和新系統無緣…… 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受到計劃報廢策略影響。但是,當廠商成功讓一部分「釘子戶」放棄掙扎更換新機時,卻激起了另一部分人的反抗。

2016 年 2 月,很多 iPhone 用戶遇到了一個大麻煩,一些人在對 Touch ID Home 鍵進行第三方修理後,發現一旦升級 iOS 系統,iPhone 就會遇到「Error 53」錯誤導致手機「變磚」。這一事件被《衛報》報道並迅速發酵,有人提出,假如自己手機屏幕出現問題找人修理,不小心弄壞了指紋識別傳感器,但他願意繼續使用這台功能不完整的手機,這樣的情況下難道蘋果也要讓手機「變磚」?蘋果對於 iPhone 的嚴格控制激起了很多用戶的憤怒。

事發之初,蘋果沒有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只是以保護用戶安全為由解釋了這一情況,但這顯然不能說明他們沒有錯,iFixit 創始人 Kyle Wiens 談到:「一方面手機提示要升級系統,另一方面又沒有告知可能存在的風險,導致最後變磚。」這種情況顯然不能讓人接受。由於 iPhone 用戶數量龐大,有不少人遇到了相似的問題,「Error 53」事件迅速擴大,越來越多 iPhone 6「釘子戶」要求蘋果解決這個問題。

為此,當時就有用戶決定做出集體訴訟,認為蘋果對 iPhone 平台控制過多,並向蘋果索賠至少 500 萬美元。這件事逐漸演變成一場用戶對蘋果計劃報廢策略的抗爭。最終,這場抗爭換來了好結果,蘋果公司向公眾道歉並進行系統升級,解決了手機「變磚」的問題,隨後開放了 400 個第三方維修機構,讓用戶無需再到 Apple Store 就能完成手機維修。

「Error 53」這樣的事件很多,也不僅僅只有蘋果遇到,對於廠商來說,計劃報廢就像一個怪圈,雖然讓它們能不斷推出新產品佔領市場,促使人們更新換代。但也把另一部分人推到對立面,讓他們失望,並漸漸開始警惕。比如,即便蘋果進行 iOS 系統更新,總會有老用戶堅守在舊系統的陣地,他們面對新功能不為所動,還會發自內心認為一旦更新就會導致手機變慢變卡,這樣的副作用,促使廠商開始嘗試更多新的策略。

構建新「生態」

對於蘋果這樣要打造持久生命力的品牌來說,計劃報廢並不是唯一選擇。儘管 iOS 生態有強大的吸引力,但在沒有發掘出用戶痛點的情況下,維持「釘子戶」對品牌的好感愈發重要。

正因如此,我們能看到即便是 2015 年推出的 iPhone 6S 和 iPhone SE 依然支持最新的 iOS 13,也能看到蘋果對於老設備出現的問題也會非常在意,如今,手機廠商開始越來越在意自己的生態體系。

大家對於「生態」的理解,往往是對其豐富的硬件打造的完整體驗。比如在蘋果身上,從 iPod、MacBook,到 iPhone、iPad,再到如今的 Apple Watch、AirPods…… 通過擴展產品的邊界,蘋果控制了更長的用戶時間。這樣一來,即便你是 iPhone「釘子戶」,或許也會因為更好用的 iPad、更強大的 AirPods 而繼續為蘋果產品買單,如此一來便可以突破怪圈的「封鎖」。

但還不止如此,我們看到的生態還包括更加激進的蘋果訂閱服務,比如針對遊戲人群的 Apple Arcade 、針對音樂人群的 Apple Music、針對影視娛樂的 Apple TV+,它們看似不如硬件產品來的那樣猛烈,卻很容易讓人更加深入蘋果生態,作為「釘子戶」的用戶即便不打算更新手機,卻也可能因為這些服務而更加投入蘋果的懷抱,最近來自外媒的報道稱,蘋果很可能將遊戲、音樂、影視訂閱整合在一起,如果真的如此,那或許更能喚起這些人的熱情。

類似的情形如今也經常出現在國內廠商身上,無論是小米打造的以小愛同學+米家 IoT 設備為核心的生態服務,或是華為、榮耀想要建立的智慧生活平台,手機逐漸變成一個入口,即便「釘子戶」們不願意更新換代,卻依然可能停留在某一生態圈內,為廠商發展帶來動力,這也從另一角度打破了計劃報廢的困境,促使它們發現新的創新點。

因此,回過頭來思考,我們會發現手機廠商和「釘子戶」的爭鬥並不是件壞事,喬布斯曾說「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他擺在他們面前。」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科技的發展總是快於他們的生活,而真正創新的公司,一定能抓住用戶痛點突破怪圈,就像利佛摩爾消防局裡那盞燈一樣,經久耐用不是它的缺點,因為只要它還亮着,就能照亮角落的黑暗。

一部iPhone用五年:為什麼你會變成手機廠商的「釘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