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用嘴幫老人吸尿液 丁香園:這是個很壞的宣傳

  • 2019 年 11 月 21 日
  • 資訊

在飛機上不時會發生意外,常見的就是急病發作,緊急時刻飛機會迫降。日前有報道稱廣州飛往紐約的航班中,有老年乘客突然無法排尿,積累的尿液有1000mL,危急時刻有兩位醫生自製醫療設備,用嘴幫老人吸出800mL尿液,使老人轉危為安。

這兩位醫生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紅醫生和海南人民醫院肖占祥醫生,他們義務幫助機組緊急救助這位老年乘客,其中張紅醫生用嘴吸出尿液,整整37分鐘,幫助老人排出800毫升左右的尿液,化解了危機。

這件事已經被網絡熱傳,很多人對兩位醫生豎起了大拇指,其中海南人民醫院還重獎肖占祥醫生10萬元

不過,在專業醫療自媒體丁香園看來,這件事其實是個很壞的宣傳,雖然塑造了兩個醫生的英雄形象,但本質上掩蓋了航空公司急救物品準備不充分的問題

以下是丁香園發表在知乎上的回答:

這是一個很壞的宣傳,用塑造英雄醫生的方式掩飾航空公司的問題。

這一事件背後有哪些疾病知識需要了解?一定要醫生讓嘴吸嗎?

讓我們一起了解下。

什麼是急性尿瀦留?

尿瀦留指的膀胱內充滿尿液不能排出,常常由排尿困難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引起。急性尿瀦留髮病突然,膀胱內脹滿尿液不能排出,患者十分痛苦。

急性尿瀦留的處理原則是解除梗阻,恢復排尿。導尿術是解除急性尿瀦留的最簡單方法。如不能導尿或不能插入尿管時,可採取粗針頭膀胱穿刺的方法引出尿液。

在這次的病例中,患者在飛機上發生急性尿瀦留,採取導尿或穿刺引流是正確的方法。

醫生用嘴幫老人吸尿液 丁香園:這是個很壞的宣傳
外科學第九版 圖片來源:自己拍的

當時是如何搶救的?

尿瀦留需要導尿包及穿刺設備進行處理,但是在飛機上只有一般的急救包及氧氣面罩,並沒有專業的穿刺引流設備(注射器只有一種規格)

聽到廣播後,聽到機上廣播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醫生張紅與海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醫生肖占祥來到機組休息室,利用便攜式氧氣瓶面罩上的導管、注射器針頭、瓶裝牛奶吸管、膠布自製穿刺吸尿裝置。

由於患者膀胱緊張,加之注射器並不能產生足夠壓力吸取尿液。客艙空間有限,將裝置架設至高處的可能性較小,針頭也過於尖細,無法因壓力差自動引流老人膀胱內的尿液,加之因膀胱過度脹大,自主收縮功能減弱,使得穿刺引流進入瓶頸。

在這時,張醫生選擇嘴吸出尿液,而這也是控制尿液排出速度與力度的最佳方法(需要間歇,緩慢放出尿液)。半小時後,張紅順利幫助老人排出 700~800毫升尿液,老人病情得到緩解、情緒也逐漸平穩。

5 個小時後,飛機落地,患者得到進一步處理。

一定要醫生用嘴吸尿嗎?

一定要醫生用嘴吸尿嗎?這也是很多讀者看到這則新聞的第一反應。

張醫生才隨後的採訪中表示:

患者由於長時間膀胱膨脹,膀胱沒有什麼張力,雖然肖主任對病人的膀胱進行了輕輕的按摩,但是壓力還是不足以讓尿引出。

在嘗試吸了一下後,發現能吸出來,但是不會像虹吸作用一樣吸出來後不停地流出。另外由於時間緊迫,需要趕快排出病人的尿,還有一點是由於病人感到疼痛不舒服,比較躁動,好不容易穿進去了又擔心第二次穿穿不到。

想到了趕快用嘴把尿吸出,是一個實屬無奈的情況。

應該的流程是什麼?

難道以後醫生坐飛機,都要做好吸尿的準備?

這次事件中醫生的表現可以說完美,能夠迅速診斷、自製設備、盯着巨大的壓力及生理不適,堅持 37 分鐘吸出 800 ml 尿液。

但絕不應認為這種是應該的,這背後,掩蓋了航空公司航班內急救物品嚴重不足的問題。

《國際民航組織關於衛生的有關文件》中規定,對批准載運 100 名以上乘客和航段長度超過 2 小時的飛機,配備一個醫療箱。如國家規章允許,運營人可選擇將推薦的藥品放在急救箱中。

不要讓醫生能夠用操作器械解決的問題,非要自制簡易設備吸尿。

醫生用嘴幫老人吸尿液 丁香園:這是個很壞的宣傳

醫生用嘴幫老人吸尿液 丁香園:這是個很壞的宣傳

結論

醫生的天職是救人,但是不意味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做。特別是在缺乏必要條件的情況下。

沒有導尿管、沒有注射器、沒有急救所需的藥物,這一次患者能夠搶救成功,靠的是急中生智的處理以及醫生本人巨大的犧牲。

這一點上,機組及航空公司是有責任的。

而宣傳這種事迹,可能對後面的醫生造成道德綁架。

醫生用嘴幫老人吸尿液 丁香園:這是個很壞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