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被暫緩上市 這113天里發生了什麼?
11月3日晚間,上交所發佈公告,決定暫緩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上市。
受消息影響,美股阿里巴巴盤前快速跳水,一度下跌5%,此前曾上漲1%。
此前坊間盛傳,螞蟻集團會在11月初的這個星期正式A+H同步掛牌上市;港交所也在11月3日披露,螞蟻集團將於4日進行買賣——不過螞蟻已經迅速做出回應,稱其H股同步上市計劃也將暫緩。
第一篇,《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指出:
月:更名、官宣上市
螞蟻的上市之旅,或許要從更名之舉開始說起。
2020年7月13日, “螞蟻金服” 更名為 “螞蟻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即 “螞蟻集團”。
經營範圍的變更也在同天披露:新增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企業總部管理、控股公司服務、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等。
而「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外包,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投資管理,投資諮詢」則從其經營範圍內去除。
七天後,7月20日,螞蟻官宣A+H同步上市計劃。
集團方面表示,此舉是為了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字化升級做大內需,加強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螞蟻集團將尋求至少 2000 億美元的 IPO 估值,以人民幣計算,已經超過萬億,也超過中國建設銀行目前的最新市值——1977 億美元。
8月:招股書、消金牌照與數科公司
2020年8月,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成立。螞蟻集團控股,參股企業7家,註冊資本80億元。
已有兩家重慶小貸公司的螞蟻集團,自此拿下消金牌照——在線小額貸款公司的槓桿率通常為二至三倍,但消費金融公司的貸款規模可以達到其註冊資本的10倍。
同樣是在8月,螞蟻(廣西)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即「螞蟻數科」)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
其經營範圍包括: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信息技術和流程外包服務(不含金融信息服務);數據處理服務;軟件開發;社會經濟諮詢服務;諮詢策劃服務等。
2020年8月25日晚間,螞蟻集團向上交所、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文件。
文件顯示2019年度螞蟻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206億元,實現凈利潤180.72 億元;支付寶年活躍用戶超10億,活躍商家逾8000萬;數字金融服務佔總營收超六成。
螞蟻集團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塊: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數字金融科技平台、創新業務及其他。其中,超六成營收來自於數字金融服務。
數字金融領域中,螞蟻的微貸科技平台無疑最受關注。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螞蟻集團促成的消費信貸餘額達17320 億元、小微經營者信貸餘額為 4217 億元。
招股書也指出,螞蟻集團與約 100 家銀行合作夥伴合作開展業務,包括全部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全部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外資銀行等合作。
理財科技平台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螞蟻促成的資產管理規模達 40986 億元,並與約 170 家資產管理公司合作開展業務,其中包括中國絕大部分的基金公司、領先的保險公司、銀行和證券公司。
保險科技平台方面,截至6月30日,螞蟻合作的保險機構約90家;近12個月期間,支付寶促成的保費及分攤金額達518億元。
近三年(2017—2019),螞蟻集團研發費用分別為 47.89 億元、69.03 億元、106.05 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皆為8%左右。
截至今年上半年,螞蟻集團擁有16660名員工,其中包括10646名技術人員,合計占員工總數約64%。
9月:火速過會、外灘大會、戰配基金
8月30日,螞蟻集團首次被上交所問詢。9月7日,螞蟻給出回復,對監管提出的6大類21個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涵蓋股權結構、員工激勵、業務模式、合規風險、數據安全、同業競爭等諸多問題。
螞蟻強調,自身不依賴阿里體系,雙方獨立開展業務,但與阿里之間高度戰略協同;與阿里也並非同一實控人。
9月9日,螞蟻集團回復上交所第二輪問詢。
本輪追問的重鎚,落在了監管政策變化對公司業務模式的影響。今年以來,最高法修改民間借貸最高利率、金融控股公司准入規定、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等,都與螞蟻現存的數個重點業務休戚相關。
螞蟻答覆稱,擬以全資子公司浙江融信為主體申請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並接受監管;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變化,則可能提高其合規成本和難度。
總體來說,螞蟻集團表示,上述多個監管政策變化不會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9月18日,上交所同意螞蟻集團發行上市。
這距離螞蟻遞交招股書僅過去25天,被稱為「火速」過會——當年號稱A股IPO最快的工業富聯,成功過會也不止一個月。
9月24-26日,由支付寶和螞蟻集團主辦的首屆「外灘大會」在上海主辦。
上市前夕的這場大會,其關注度之高、聲勢之浩大,不言而喻。這場大會上,螞蟻幾乎涉及了金融科技所有主流賽道,提出了區塊鏈、人工智能、安全科技、物聯網(IoT)、雲計算的「BASIC技術戰略」,各類最新科技成果也悉數展現於人前。
也是在9月25日,當日0點,五隻螞蟻集團戰略配售基金在支付寶上正式開售,創造了2分鐘10億元、1小時102億元的銷售速度。
此次戰配基金,是易方達、匯添富、華夏、鵬華、中歐五家基金公司與螞蟻集團簽署戰略投資者認股協議,將推出以發行價認購螞蟻股票的新基金,封閉期18個月,計劃戰略配售螞蟻新股(最高配置倉位10%),總募集規模600億。
基金戰配的是螞蟻的新股,由螞蟻方面牽頭定製,在螞蟻的渠道獨家發行,這在基金髮行史上都屬頭一遭。
10月:兩萬億的市值,馬雲的一席話
10月21日,證監會同意螞蟻集團科創板IPO註冊,上市代碼為688688;H股代號則定為6688。
10月24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聯合各組委會成員機構在上海召開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
馬雲也出席了本次峰會,他的一席發言直接「引爆」金融圈:
1、不必刻意填補歐美有,而我們沒有的空白。
2、永遠重複別人的語言,討論別人設定的主題,會迷失現在,錯失未來。
3、全世界更多在講風險控制,不講發展,很少去想年輕人的機會、發展中國家機會在哪裡。
4、巴塞爾協議像一個老年人俱樂部,要解決運轉了幾十年的金融體系老化問題,系統複雜的問題。
5、但是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是缺乏金融生態系統的風險。
6、P2P根本不是互聯網金融,但不能因為P2P把整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否定了。
7、今天銀行延續的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當鋪,但它不可能支持未來30年的需求。
8、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監管,不能用管理火車站的辦法來管機場。
9、我們需要的是政策專家,不是文件專家。
10、新冠疫情影響遠超當下討論的技術問題,其影響力不亞於二戰。
10月26日晚間,螞蟻官宣本次A股發行價為68.80元/股,H股價格為80.00港元/股。按此價格計算,最終A股發行總市值2.1萬億元。
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此次會議強調,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係。
11月:三篇評論,一個辦法,一場約談
11月1日,螞蟻公布網下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籤結果。
此次IPO的網上發行規模最終超過了網下,網上發行有效申購戶數為515.56萬戶,創下科創板新高;有效申購金額也刷新A股記錄。
10月31日-11月2日下午,央行主管的報紙《金融時報》陸續發表三篇評論。
第一篇,《關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幾點認識》,指出:
中國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展的比較好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對金融科技發展幾乎沒有監管,這既是P2P網貸一地雞毛的原因,也是類似螞蟻集團這樣的從事金融服務的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迅速發展的關鍵。」而我國幾家BigTech公司的金融業務中,最賺錢的是消費信貸業務,本質上也是吃利差模式。
文章還表示,任何金融企業都希望無限制擴張且不承擔後果,但監管部門尤其是央行要考慮全局風險;如果一家金融的企業業務規模和關聯性都很大,就需要對其實施宏觀審慎監管。
作者以螞蟻集團為例,認為其拿到了很多的金融業務牌照,可進行與銀行類似的存貸款業務,就需要進行審慎監管;面對類似影子銀行的創新業務,必須要強調監管的一致性,特別要重視新巴塞爾協議的作用和實施。
第二篇,《資深學者: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與監管》,指出:
「若大型互聯網企業大量開展金融業務,但卻宣稱自己是科技公司,不僅是逃避監管,更容易無序擴張,造成風險隱患,不利於公平競爭,也不利於消費者保護。
不僅如此,大型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其持有的一些金融機構從個體看其業務範圍、地域限制等都有明確規定,但往往憑藉技術和網絡平台模糊其邊界,突破地域和業務範圍限制。例如,有大型互聯網企業旗下的小貸公司不僅從事網絡信貸甚至信用卡業務,還突破地域限制,通過支付平台將客戶拓展到全國。」
對於大數據模型與互聯網金融服務,作者認為「涉及對公眾資金的快速大範圍轉移、隱蔽性聚合和不透明管理。尤其是,大數據模型尚存在理論基礎不完善、穩健性較差等問題,一旦發生失誤,觸發金融風險,或進一步增加風險處置難度。」
特別是,涉及數億消費者的數據信息具有「公共品性質」,「其管理、運用並非單一消費者授權就能解決其合法性問題。」
文章指出,大型互聯網企業「大而不能倒」,一旦出現風險暴露,將引發嚴重的風險傳染,引發用戶群體性非理性行為,最終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進入金融領域的系統重要性大型互聯網企業巨頭,應「明確其金融企業屬性」,將其納入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框架,「對所有金融業務進行嚴格穿透式監管」。
第三篇,《資深學者:在金融科技發展中需要思考和釐清的幾個問題》,直接點名螞蟻。
業務模式——作者給螞蟻集團的一個定語是,「所謂最具『創新『色彩」,認為螞蟻「實質上跨界開展非金融、金融、類金融和金融基礎設施等多種業務,成為了全世界混業程度最高的機構」。
普惠與否——文章以花唄、借唄的利率水平為例,指出「是不是真正負責任的普惠金融,不宜由自我評判,至少需要以下幾方面的考量。一是有沒有進行誘導式、掠奪性放貸。造成借款人超出其債務承受能力、還款能力和意願過度負債,增大系統性風險隱患。二是業務模式是否有利於合理控制融資成本,導致『普惠』變為『普貴』。」
文章甚至提到如何「處理」螞蟻:「是否應當儘快實施《金控公司管理辦法》,從機制上隔離實業與金融板塊;
除了將集團內的持牌金融機構(網商銀行、天弘基金、眾安保險、信美人壽、螞蟻保保險代理等)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是否還應將所有類金融機構和業務,如支付寶、小貸公司以及由其交叉融合形成的類信用卡產品(花唄借唄),全部納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
另外,是否還應按照歸併同類業務原則,對同類(如業務實質為信貸)的持牌金融和類金融機構/業務進行整合,如將花唄借唄等類信用卡業務併入網商銀行,防止利用金融與類金融機構的規則差異進行監管套利;
分析判斷「相互寶」網絡互助的業務本質,若實質為商業保險,是否應併入集團內的持牌保險機構等等。」
作者在該篇文章中寫到,監管者不要被市場輿論所「左右」。
11月2日晚間,《金融時報》第三篇評論發出後數小時,四部門聯合約談馬雲、井賢棟、胡曉明的消息全網刷屏。
螞蟻集團回復稱,集團實際控制人與相關管理層接受了各主要監管部門的監管約談。螞蟻集團會深入落實約談意見,繼續沿着「穩妥創新、擁抱監管、服務實體、開放共贏」的十六字指導方針,繼續提升普惠服務能力,助力經濟和民生髮展。
與此同時,《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出爐。其中:
網絡小貸業務要屬地經營,未經批准不得跨省展業。網絡小貸實行牌照制,牌照有效期3年。
主要作為信息提供方與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機構提供虛假信息,不得引導借款人過度負債或多頭借貸,不得幫助合作機構規避異地經營等監管規定。
網絡小貸公司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註冊資本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跨省展業的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小貸公司通過銀行借款、股東借款等非標準化融資形式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1倍;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形式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4倍。
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
對自然人的單戶網絡小額貸款餘額原則上不得超過人民幣30萬元,不得超過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該兩項金額中的較低者為貸款金額最高限額。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也指出,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統一標準,一般高於持牌金融機構。比如「花唄」與銀行信用卡業務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續費高於銀行,與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再如「借唄」「金條」「微粒貸」等產品,與銀行提供的小額貸款無本質差別。
約談一事發酵24小時後,螞蟻科創板上市暫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