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通欲100%收購華為海洋:光電傳輸皇冠上的明珠
- 2019 年 11 月 13 日
- 資訊
6月初,亨通光電發佈公告稱,正在籌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為技術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51%股權。
在經歷了5個月左右的商務談判之後,今年PT展前夕,亨通光電公告顯示,公司與華為技術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協議》,本次交易完成後,華為海洋將成為亨通光電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公告顯示,本次交易的標的資產交易價格為100,387萬元,其中,亨通光電應向華為投資非公開發行的股份數為47,641,288股,應向華為投資支付的現金金額為30,116.1002萬元。
隨後不久,據外媒報道美國資產管理公司HC2 Holdings,Inc.表示,其控股公司英國企業全球海事集團(GMG)已同意將持有的49%華為海洋的股份出售給亨通光電,價值1.4億美元。根據協議,GMG將一次性出售30%華為海洋股權,另外的19%雙方將簽訂認沽期權協議,為期兩年,價格以相同的股權價值(2.85億美元)或公平市價中的較高者為準,未來亨通將100%控股華為海洋。
“蛋糕”雖小,潛力很大
海洋光電傳輸產品和系統是光電傳輸領域金字塔的塔尖。世界各國公認海洋光電傳輸產品和系統是一項技術難度高、產業領域覆蓋面廣的大型系統工程,包括線纜產品及附件、系統設計和設備、海洋施工等三部分,長期被“三巨頭”歐洲阿爾卡特朗訊、美國SubCom和日本NEC壟斷,三家的市場份額幾乎達到90%。
雖說海纜技術素有皇冠上的明珠的稱號,同時也承擔著全球95%的國際數據流量傳輸的重任,但這塊市場的蛋糕其實並不大。2018年,位列榜首的SubCom銷售額大約為7億美元,華為海洋的營收額為18.25億人民幣(約合2.6億美元)。
與此同時,“三巨頭”的格局也在近些年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Subcom在2018年被TE Connectivity以3.25億美元的價格,將TE SubCom出售給美國的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公司;阿爾卡特朗訊海纜也被諾基亞擺上貨架出售,最終未能成行。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談及出售華為海洋時表示:“華為出售海底光纜業務是很早之前就想賣掉的,這部分業務此前就出售了一部分,出售不是因為受到打擊,是因為和主營業務相關性不大。”
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會存在一些小插曲,但總體還是會向前發展。對於海底光纜通信而言,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迎來一個重要的發展窗口期。
首先,全球40%的海纜是2000年之前建設的,已經逐步進入了海纜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其次,未來幾年,隨着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入推廣,國際互聯網流量增長還會持續提升,數據中心互聯及互聯網帶寬需求將持續增長,再加上Google、Facebook等互聯網企業的參與,全球海纜將進入一個新舊更替的時期。
這對於玩家較為集中的海纜市場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歷史機遇。這相較於同樣市場蛋糕較小的光模塊市場,動輒百餘家的供應商而言,海纜市場每家廠商分得的蛋糕還是比較可觀的。
攪動國內廠商競爭格局
從全球範圍來看,歐美日“三巨頭”的地位在短時間很難撼動。不過,近年來國內傳統的線纜廠商紛紛入局,包括了長飛、亨通、烽火、中天、富通這批光纖光纜市場的“五巨頭”。其中亨通光電與中天科技進步明顯,2018年11月,亨通光電宣布海纜交付量全國首家突破1萬公里,並啟動PEACE海纜項目。
對於亨通光電而言,在收購了華為海洋之後,將會在亨通光電原有海纜研發製造、海底通信網絡運營、海洋電力工程施工的基礎上,新增全球海纜通信網絡的建設業務,進一步完善海洋產業布局,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推動其在海洋產業領域從“產品供應商”向“全價值鏈集成服務商”轉型。用亨通通信產業集團總裁尹紀成的話說,亨通是將海洋當作一種事業。
亨通在收購華為海洋之後,無疑將成為國內少有的全產業鏈,全方位解決方案能力的海底通信網絡提供商,無疑將會改變國內海纜市場的競爭環境。
目前,另外一家具備這樣全產業鏈能力的廠商是烽火,依託其在光通信領域的全價值鏈體系,輻射海纜業務,形成集海底光纜、中繼器、傳輸及管理監控設備、服務及總包的全方位解決能力。
正如前文所說,對於國內的海纜廠商而言,目前正處於重要的發展窗口期,首先是新舊更替;再是因流量激增帶來的新建需求;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實施,加強了沿線國家溝通合作,對國際海底光纜的互聯互通提出更高要求,也將帶來新增市場機會。
如果說,歐美日“三巨頭”的市場地位暫時無法撼動的話,國內企業的競爭點無疑是全國領先,國際第四。而想要挑戰“三巨頭”的壟斷地位,擁有海纜全產業鏈能力的國內廠商已經取得了門票資格,但想要真正超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