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上億資產 他們依然為生計發愁
出海VC們正在經歷一場殘酷而又現實的選擇:海外市場是進是退。
無論是率先下注海外的BAT,還是在海外布局數年且初見成效的頭部VC們,此刻面臨著相同的難題。據一位接近阿里出海業務的業內人士稱,短期內阿里不會再涉足印度市場。他了解到的事實是:除了巨頭,有好幾家中小VC已經決定兩年內不再看印度和美國市場。
印度——歐美——東南亞——非洲及其他地區,是大多數機構進行出海投資最常見的路線圖。但眼下這種構圖正在發生變化。
「當然,對VC影響較大的還是印度和美國市場。」一位不願具名的的出海投資從業者稱,在印度政府今年6月份首次下達禁令時,他們投資的印度企業第一時間便砍掉了公司80%的員工以壓縮開支,而這只是當下出海大軍生存現狀一個很小的縮影。
面對當下的困境,VC們似乎比沖在前線的創業者們更為悲觀。「因為疫情原因,沒辦法去到當地進行盡調,也無法考察市場。」青松基金VP孟德洋表示,而過往下注印度的項目回報不及預期,也使得團隊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轉向國內。
觀望、迷茫和未知中,不論是對海外市場喪失熱情,還是繼續奮力掙扎在當地,VC出海開始百態盡顯。
換殼重生
「與(疫情)之前相比確實更加艱難了。」鏡湖資本創始人吳幽表示。
主投美國醫療市場的鏡湖資本,2017年募集了第一期基金,數額為2.8億美金,在過往投資案例里,美國項目佔據大多數,然而現階段這種地區紅利不復存在。
「一些美元基金已經開始對中國市場採取策略,之前投的項目,比如和乳腺癌相關的葯,連進入中國市場都變得艱難起來。」吳幽無奈表示,這種情況下,鏡湖資本「全球投資,中國落地」 的布局也逐漸受到挑戰。「即便二股東是美國人也沒用,並且據我們了解到的一些美元基金,他們的一些LP希望GP能夠把華人員工開掉。」
這種情況下,鏡湖資本過往下注的美國項目目前面臨的局面也不容樂觀,按照吳幽的說法,除了一些美元基金開始對中國市場採取策略,並且已經上升至對人才的抵禦上,就連美國當地的項目也開始對有中國背景的VC變得謹慎,會再三思考要不要這筆錢。
母基金周刊創始人兼CEO陳能傑表達了類似處境,他們服務的GP們,也開始變得更加小心翼翼,第一梯隊的機構開始拿東南亞的錢,以及歐洲和中東的錢,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的機構,正面臨著募資難題。「出資更慢,考慮更加仔細,對政策的考量開始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只不過,有些不甘退出、準備繼續鎮守原有市場的VC開始使盡渾身解數,努力「包裝」自己。對於VC們來說,只有當項目回報率不錯,下一輪募資才會順利,如果之前在其他市場收益不好,那麼只能把之前盤子清空,換個身份從頭來過。
中印關係研究員戴逸司稱,有些不願意放棄印度市場的VC為了能夠繼續實現對印度的投資,開始換殼成為新加坡背景。
「純人民幣基金想要脫離中國化身份還是有很多方法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情況不停在發生變化,他們也在走一步看三步,並且他們認為這個市場仍然還有投資紅利。」戴逸司補充道。
還有一個事實是一些VC們不願退出印度的原因,儘管美國VC和中國VC在明裡暗裡彼此進行競爭,但中國VC挖掘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業者和商業模式的打法,美國VC短時間內並無法完全代替。「美國VC更多投印度本土創業者,中國VC投的是具有中國人基因的創業者,這中間是有差別的。」
而除了通過換名字,搖身一變並募集一期新基金外,還有的VC已經開始轉場,換個戰場繼續投。
抄底心態
「大家都有一種抄底的心態。」作為早期出海東南亞的VC,深海資本合伙人石盧磊形容疫情後出海VC面臨的現實狀況。
今年6月份,有一些VC找他詢問東南亞投資事宜,「之前這些機構都下注歐美市場和印度市場,他們基本不會看東南亞市場。」石盧磊稱。 「在這些VC眼裡,印度市場人口規模足夠大,歐美市場科技和消費能力足夠強,他們之前總是認為東南亞比較離散且神秘,火候上還差點意思。」
很多找他推薦項目,甚至之前從未接觸過相關賽道的VC,在聽說某賽道的回報率比其他領域高時,也開始一股腦湧上來。「之前找機構投資找不到,都是找當地華人以及個人投資人,現在情況完全變了。」石盧磊說。
儘管找他的絕大多數VC並不懂這個領域,但依然不會阻擋他們布局東南亞的熱情,就如當初踏進印度市場一樣。「有點兒急迫,想要快速把錢投出去。即便很一般的項目,他們也情願下注。」
但讓石盧磊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投的一些項目,有些團隊甚至都還在國內,對東南亞市場的了解還僅僅停留在數據和感覺上,更不用談及對當地人文和政策的了解。此時,中國供應鏈的溢出價值也被提升到了新高度。
當然,在這些VC心中,並不認為是在進行一場豪賭,彷佛是在市場環境最低谷的當下,抓到了一個新機會,甚至之前從未關注過出海項目的VC也開始瘋狂撒錢東南亞。
石盧磊舉了個例子,有家號稱做「當地美團」的中國團隊,在完成數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後,迅速組建了百人團隊,並籠絡了來自中國各大巨頭的牛人,但去到當地時間後,數據慘淡驚人,「平台每天上的訂單只有20單左右。」
在石盧磊看來,VC匆忙轉場,在進行項目選擇時,並不能深刻理解當地不同地區的文化,以及其中的割裂性,比如在中國人看來,叫外賣已經成為習慣,東南亞人雖然普遍很懶,但他們喜歡聚餐,家庭文化、朋友文化和聚會分享文化很濃郁,他們更願意付出時間享受生活。
「如果沒能摸透當地的餐飲習慣,創業者只是照搬中國產品,投資人也用過往有限的經驗來判斷項目,那麼則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對於深海資本而言,投資東南亞也曾付出了不少代價,但在石盧磊看來,眼下進場的VC卻想快速一步登天。「許多團隊自以為很懂當地人,最後都栽在了本地化上。」石盧磊稱目前投資節奏已經逐漸放緩,東南亞投資並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迅速找到現金流好且回報率高的項目,把錢迅速投出去」的心態開始在一大批VC心中蔓延。
「新大陸」的想像力
儘管印度和美國市場對中國整個互聯網出海而言打擊很大,但像石盧磊一樣放慢節奏的VC只是少數,大部分VC依然對新市場的想像力深信不疑。
作為在印度市場受到重擊的企業,APUS創始人李濤稱已經被當地下架近10款產品,但他和團隊還是繼續看好海外市場,並在積極部署其他地區。
和李濤擁有相同境遇,被印度作為第一批被封禁的企業——Club Factory創始人樓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從印度撤離,在把重心轉移到別的地區後,也在尋找新市場的機會。
當然,他們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印度封禁的224款產品,不過占近2000款中國出海APP的十分之一,在美國,真正受到影響的產品也只有TikTok和微信。過往VC出海投資對頭部項目的關注遠遠高於中小型創業公司,但冰山之下的很多中小創業者,VC並未注意到。
更為重要的是,在他們看來,美國和印度市場之外,其他很多市場的潛力還有待挖掘,尤其在遊戲領域,即便放棄美國市場,全球其他地區依然牢牢把控着近90%的市場。
伴隨着創業者在新市場的重點發力,背後的VC們也緊隨其後。
曾在早期就下注Club Factory的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已經開始把目光從印度瞄向歐洲,尤其是印度地區出海電商出現地緣政治挑戰後,他們更是加速了這一步伐。
在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汪天凡看來,歐洲的GDP居於美國和中國之間,很多技術型難題可以與創業者完成共建。「除此之外,在領域方面我們會重點關注中國外貿的強勢品類,比如服裝和3C,玩具和傢具。」汪天凡表示。
「開拓押注新市場,尋找新市場的新機會刻不容緩。」白鯨出海創始人魏方丹稱,「不能因為美國和印度市場的抵制,就看空整個出海投資市場的大盤。」
可以說,在其他市場遭遇重創的VC們,需要迫切找到一片可供開墾的新大陸。從線上過渡到線下,尋找線下領域的隱形冠軍是很多VC轉移到新市場的最大動力。
梅花創投吳世春在參加一次出海活動時表示,中東、非洲等地區,依然有很多紅利沒有被挖掘,對於中國創業者而言,出海創業的供應鏈優勢也在增強,在做投資時,有關貿易、品牌、消費、遊戲等領域的機會依然存在。
當越來越多的VC湧向新市場,魔幻的一幕開始上演,在這些地區,過往項目追逐投資人的情況開始轉變為投資人尋找好項目。
或許對於VC們而言,還有市場可看、可投,已然是值得慶幸之事。
洗牌要來了?
當系統性出現問題時,可以說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都無法逃脫。疫情黑天鵝的出現,出海市場發生天翻覆地變化的同時,也打亂了VC們的投資節奏。
根據IT桔子對包括 GGV 紀源資本、賽富基金 SAIF Partners、祥峰投資 Vertex、順為資本、紅杉資本中國等10家積極布局海外投資機構研究發現,2020 年起截止 4 月 13 日,僅有 2 起投資事件發生——祥峰投資參投的印尼 B2B 農業平台TaniHub,以及戈壁創投參投的新加坡 AI 企業軟件開發商Eureka。
而在疫情之前,研究的 10 個樣本中,有 8 個機構參投了海外項目,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參投的印度新生代銀行EpiFi,順為資本等參投的印度女性音視頻電商平台Simsim。
疫情發生後,中國資本對東南亞的投資數量也明顯減少。
而針對非洲和南美地區的投資,在 2020 年 Q1 陷入「冰點」,一季度中國資本出海投資案例中,接近 80% 的投資發生在北美和亞洲地區。過往出手迅猛、鬥志昂揚的出海VC們沒有製造資本神話,卻提前進入「寒冬」期。
在這種情勢下,勢必會帶來規則的重構。「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出海企業的倒退,也不意味着中國資本的失敗。」「之所以會進行大規模封禁,除了政治原因,也從側面說明在海外市場的核心賽道,中國公司正在形成自己的影響力,甚至對當地企業形成了威脅和挑戰。」在採訪中,多位VC這樣表示。
對於接下來VC出海會不會迎來洗牌,相當一部分VC表示並不會, 「對於已經形成自己獨特打法的VC,即使錯過了國內過去幾十年的投資機會,錯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熱潮紅利,但抓住這個機會他們可能會起來,這個『起來』是指聚焦在海外細分賽道的領跑者。」儘管有部分VC會倒下,有部分會重新崛起,但這並不代表大的格局會發生變化。
但也有部分VC表示洗牌一定會發生,一方面是美元基金在這個節點對全球市場的強勢出擊,會淘汰一部分落後的VC,另一方面是原有市場的VC開始瞄準中東和非洲等空白市場,在同等條件下,所有的VC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此時正是洗牌時刻。
而風險過後,具備何種特質的VC能夠繼續在海外立足,他們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對於政策環境的研究和本地化的研究,這是必備的功課。
其次,要有中後台的強支撐,在戰略布局和投資組合方面需要具備完整的運營系統,並且要做全球化投資布局,而非只是下注單個市場。
再次,在選擇項目時,創始人團隊必須是中國團隊,並且在對項目進行判定時,一定要注意在中國成立的點在當地是否依然成立,只有這樣才能夠把中國的模式帶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