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璐PGone視頻引全民吃瓜,讓渡隱私權成社交必然代價?
- 2019 年 11 月 5 日
- 筆記
10月30日下午,演員李小璐和說唱歌手PGone的幾段親密視頻在網絡引發熱議。當天晚間,PGone在微博文章中提到:「為什麼去年在抖音拍的視頻沒有任何外傳的前提下會被放出來還沒有logo?」
一些網友表達了同樣的質疑,也有人爆料稱:「視頻是運營員工從後台下載下來的。」對此,多家媒體向平台方面求證,得到的回應是:正在調查核實有關傳言,「草稿視頻不會上傳到運營審核後台。」
雖然這些私密視頻的曝光路徑尚無定論,但此事在引髮網友集體吃瓜的同時,也勾起不少人對於社交平台隱私泄露的擔憂。事實上,用戶隱私保護是全球社交媒體面臨的一道共同命題,本期文章帶你解析社交平台在處理用戶信息問題上的痛點、難點以及科技巨頭們是如何應對用戶隱私泄露的。

隱私泄露,常有常新
Facebook:常年困於隱私旋渦
2018年3月,《紐約時報》披露,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從5000萬Facebook用戶那裡收集數據,進行用戶畫像,並針對用戶特徵投放定向政治廣告,從而影響選舉結果。
爆料人正是曾協助創立劍橋分析公司的韋利。與此同時,劍橋分析創始人尼克斯則在官方質詢會上表示,公司從未使用過Facebook信息。這一否認無疑將泄密的責任直接推給了Facebook,隨後臉書便深陷「泄密門」的漩渦之中,用戶隱私保護問題遭到嚴重質疑。
然而禍不單行,劍橋分析事件僅過了半年,Facebook的代碼在「預覽(View As)」功能上存在缺陷,此漏洞允許黑客獲取訪問令牌(保持用戶登錄服務的數字密鑰),導致5000萬用戶的賬戶信息都處於被盜用的風險之中。

接連兩起重大事故,揭開了Facebook在用戶隱私保護上的遮羞布,此後,用戶對於平台內信息安全隱患的敏感度明顯提升,挑戰和質疑時有出現。可以說,直到今天,Facebook仍未走出隱私泄露陰霾。
Snapchat:員工濫用數據訪問
今年5月,另一個社交媒體巨頭Snapchat被曝旗下幾個部門擁有訪問用戶數據的工具,並且多名員工濫用了特權來監視Snapchat用戶。這些工具可以讓Snapchat員工訪問用戶的位置信息、個人快照、個人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地址等。
SnapLion是平台用來訪問用戶數據的工具之一。Snapchat前僱員透露,該工具最初用於收集用戶信息,以響應執法要求,例如法院命令或傳票。如今,客戶運營部門和安全人員可以訪問SnapLion。「SnapLion提供了王國的鑰匙」,一位前僱員在評價濫用用戶數據問題時形象地表示。

許多用戶在使用Snapchat時,並未察覺到背後有可以訪問高度敏感客戶數據的工作人員。如果缺乏適當的保護,那麼這些人可能會濫用它來監視用戶的私人信息或個人資料。與此同時,用戶可能並不知道Snapchat可以存儲的數據種類。2014年,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就曾對Snapchat處以罰款,原因是該公司未能披露其收集、存儲和傳輸了用戶的地理位置數據。
「對於普通用戶,他們需要了解,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任何未加密操作都可能被使用。」 Facebook前首席信息安全官Alex Stamos說道。
保護用戶隱私,動作連連
Facebook:加密技術更新 ,規範數據移植
2019年4月底,Facebook舉辦了F8開發者大會。CEO馬克·扎克伯格表明要將Facebook建立為「一個以隱私為中心的社交平台」。扎克伯格在大會上重申「將端到端的加密服務貫穿到旗下包含的所有即時通訊工具」的計劃。Facebook預計整合Messenger、WhatsApp和Instagram背後的信息基礎設施,方便這些應用程序的用戶實現三個平台的切換和聯繫,還將在三種服務中都添加端到端加密技術。

跨平台的數據溝通勢必會涉及到用戶的隱私問題,為了平衡數據利用與用戶隱私保護,Facebook在2019年9月發佈了《數據移植與隱私》白皮書,對數據可移植性的概念、可移植數據的範圍、可移植數據歸屬者、啟用數據可移植性的同時如何保護隱私、數據濫用的責任主體及處理措施這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界定。
在栽了大跟頭後,Facebook表現出痛改前非的態度。但這些大平台在商業性與公共性的權衡上素來不會讓自己吃虧,Facebook的一系列策略具體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谷歌:承認數據收集,但目的是「更好的利用」
如果要給硅谷的科技巨頭們擬定一個熱門關鍵詞,「用戶隱私」一定榜上有名。如何在合法運用用戶數據的同時保護個人信息?長期以來都存在爭議。與純粹的社交媒體相比,像谷歌這類超級數據聚合平台要做的事情似乎更多,從它們的故事裏,或許也能發掘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論。
在過去兩三年里,谷歌也因隱私醜聞而飽受爭議。雖然Facebook的廣告業務沒有停止增長,但是谷歌的廣告業務增速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在外界分析其下滑現象時,用戶隱私問題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因素。
在今年5月的谷歌I/O大會上,「隱私」一詞再次被強調。CEO Sundar Pichai在開場演講中一如既往地重申了谷歌的使命宣言——整合全世界的信息,使人人都能使用並且從中受益。「我們的目標是為每個人建立更有用的谷歌。當我們說『有用』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推出幫助用戶成功、健康和幸福的工具。」這其中自然不包括對用戶隱私的損害。
去年,美聯社曾報道,谷歌地圖不僅在運行期間追蹤用戶的位置,還在用戶關閉APP後,持續收集用戶的位置信息。而這一切都是在未經用戶授權甚至未曾告知用戶的情況下進行。
對此Pichai指出,谷歌收集的一些數據直接提高了產品的實用性。比如,只有谷歌地圖知道用戶的家庭住址,它才能估測用戶在途中的時間。谷歌不僅承認自己收集數據,還強調了這種收集使谷歌變得更有價值。
只有坦誠和解釋顯然遠遠不夠,這家公司近期發佈的一系列新產品、新功能大多都與隱私管理有關。例如,語音助理谷歌assistant適應離線使用的場景,取代了以往將用戶數據傳輸至雲端處理後再返回本地設備。
一些新的隱私措施也提上了日程。例如限制廣告客戶在Chrome瀏覽器中跟蹤用戶數據,為用戶增加清理瀏覽器存儲的所有cookies。在來自用戶和監管機構的重重壓力下,最近谷歌的廣告主管Prabhakar Raghavan開始重組谷歌的廣告業務,設立了一個新的崗位——隱私主管,以期最大程度地減少產品中的數據使用量。

讓渡隱私權是網絡社交的必然代價嗎?
近乎無解的隱私泄露
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13905個Twitter帳戶的3080萬條消息,研究的課題是:是否有可能僅通過檢查某個用戶的個人資料以及TA與朋友的互動,就可以獲知該用戶的精確畫像?
結果顯然是令人憂心乃至震驚的。事實上,只需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8-9個好友的推文,就可以準確定位到用戶本人。算法對用戶興趣愛好等屬性的預測可以達到95%的精確度。 「告訴我你的朋友是誰,我會告訴你你是誰」這句話早已成為現實。
因此,即使刪除社交媒體帳戶,你的個人資料依然會在與朋友的舊日互動中被「編碼」,線上好友成為自己某一部分的鏡像,一同定義並確認了「你是誰」。

因此,社交媒體隱私保護核心困境,在於用戶自身並沒有完全的控制權。即使隱私保護意識強烈,各項措施完備,已經盡一切可能避免了隱私暴露的可能(如刪除帳戶、限制訪問等),千萬別忘了,可能泄露你信息的,並不是只有你自己。
技術的發展往往具有兩面性,一面令人驚嘆人類的創造力,一面令人感嘆人類的破壞力。於是,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既實現了萬物互聯,我們也已然無處可藏。
幫信息「裸露者」穿上衣服
在這場信息便利與用戶隱私的博弈中,前者總是佔據上風。用戶一方面對社交平台表現出不信任,另一方面卻產生出越來越強的依賴性。

用戶需求和情緒的快速變化,是網絡世界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全球範圍內的大多數用戶都默認了一個事情——個人在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是不夠安全的,但與此同時,只要不造成實質性傷害,大家又不約而同地接受了這一點。
那麼,當使用社交平台成為一種必然,隱私泄露也應該成為必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其中有兩條準則:
1、任何時候,讓渡隱私權都不是網絡社交的必然代價;
2、一旦用戶隱私被泄露,平台方應該付出相應代價。
在保護用戶隱私這件事情上,平台如果寄希望於用戶成為自己隱私的把關人,是不切實際的。小到電話號碼,大到商業機密,用戶在社交平台上暴露的信息成千上萬,隨時可能成為信息「裸奔者」。考慮到各種信息監測和收集技術的進化,個人的謹慎很難長期發揮作用,平台的自覺和系統化機制的兜底才是更有效的途徑。
回過頭來看,娛樂新聞除了給網友提供了茶餘飯後的談資之外,偶爾也會傳遞出一些嚴肅的信息。無論是基於事件本身還是結合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日常場景,都說明一個道理,在社交平台上,越放鬆或越放肆的時候,往往也是個人信息隱患越大的時候。
本文來源:全媒派(ID:quanmeip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