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邊緣計算:開源架起5G MEC生態發展新通路

摘要:‍‍本文嘗試從‍‍邊緣計算的角度來闡述了‍‍為什麼‍‍要把邊緣計算當做一種新的生產關係來構建,‍‍以及如何用開源來構建這種新的生產關係。

5G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

過去‍‍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帶來了‍‍‍‍物質、能量或者信息的自由移動。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了蒸汽機和鐵路作為管道,‍‍把煤炭運到各個地方,實現了物質的自由移動。‍‍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些地方‍‍沒有路可以‍‍把煤運進去,‍‍通過‍‍電網作為傳輸能量的網絡,‍‍實現了能量的自由移動,‍‍也使得沒有煤沒有路的地方實現生產和生活。‍‍第三次工業革命,從‍‍‍‍電報到電話,再到互聯網的一百多年裡,實現了信息的自由移動。這三次‍‍工業革命背後都帶來了三次大的城市化。

毫無疑問,隨着5G的建設‍‍和新基建的‍‍開端。‍‍我們已經在經歷一場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同於前三次,‍‍它是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的一種‍‍智能疊加,‍‍有了這次工業革命,相信傳統的‍‍交通、醫療等‍‍千行百業都更加智能化,也必將帶來第四次再城市化的進程。

發展5G邊緣計算需要構建新的生產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最權威的闡述者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也會反作用於生產力。

過去幾十年,通信業的發展經歷了‍‍三次大變革,‍‍從最先的‍‍IP化到網業分離,再到現在的數字化,‍‍這個過程中,‍‍網絡基礎設施上支撐的業務越來越豐富,‍‍但是結構性的價值轉移‍‍也使得‍‍電信管道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價值的分成比例也越來越小。

那麼如何在這種新的網絡基礎設施的一側生長出新的價值‍‍增長,這就成為扭轉現狀的關鍵焦點,‍‍邊緣計算為這種‍‍增長‍‍提供了某種可能,‍‍而且具備可操作性。‍‍甚至有人認為,‍‍雖然我們過去失去了‍‍可能萬億級的數據中心市場,‍‍但是有‍‍更多萬億級的‍‍企業市場等着我們共同去構造、‍‍去‍‍獲得。‍‍所以有這麼一種說法邊緣計算‍‍是電信領域或者ICT領域巨大的產業機會,‍‍也是我們電信領域‍‍的‍‍不能失去的一站。

邊緣計算的創新和試點在過去幾年已經陸續展開,有很多‍‍開發者大賽、開發者‍訓練營‍‍和聯合創新的項目在進行。‍‍市場人員、規劃人員和技術員不同的角色也帶來很多不同的觀點,有人是積極的,‍‍有人感覺有非常大的困難,‍‍毫無疑問,今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平台來承載這些產業的創新成果,每年的開發者大賽都會從零開始重新組織,‍‍我們也沒有形成‍‍商業閉環,這些項目很難複製,‍‍從而造成整個產業‍‍創新頻繁的啟動,‍‍甚至‍‍出現了創新疲勞的狀態。

‍‍總結起來就是整個ICT產業對邊緣計算的這麼多創新和試點,‍‍並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路徑。‍‍有人說0到1的創新最難,但是‍‍根據過去10年的經驗來看,ICT行業‍‍最難的並不是0到1的創新,‍‍而是從1到10,10到‍‍100‍‍的規模‍‍複製創新的能力。

5G生產力的釋放需要新的生產關係

生產力的釋放‍‍的確需要新的生產關係,以‍‍農業時代為例,‍‍牛在8000年前就被馴化成家畜,‍‍但是人類直到2000年前才學會‍‍牛耕這種‍‍農耕方式來生產,‍‍使得人類農耕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同樣,‍‍1679年人類已經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模型,‍‍但是直到1769年才通過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把蒸汽機引入了工廠,‍‍實現了人類從手工作坊到工廠的‍‍‍‍生產力級的生產關係改變,‍‍開啟了人類的工業革命。

如果說只有工廠這種新型的生產關係才能釋放蒸汽機‍‍巨大的生產力,‍‍那麼5G的網絡建設已經如火如荼,‍‍網絡的‍‍覆蓋度也越來越廣,‍‍如何來有效的釋放5G這樣一種生產力?肯定也需要生產關係級的‍‍‍‍構建,‍‍特別是ICT上下游產業鏈這樣一種長鏈條的‍‍生產方式,應該來‍構建一種網絡及生態的新型的生產關係,‍‍才能更加有效的釋放5G‍‍巨大的生產‍‍潛能。

運營商邊緣和公有雲邊緣未到競爭階段

談到生產關係,有兩個‍‍額外的思考,‍‍今天在談到邊緣計算的時候,‍‍更多人關注的是運營商的邊緣‍‍和公有雲廠家的邊緣是什麼關係?‍‍特別是這半年以來,‍‍眾多的公有雲廠家紛紛發佈了自己在邊緣計算的產品和‍‍戰略。‍‍‍‍可以認為,‍‍邊緣計算作為一個‍‍未來‍‍大發展的產業,它的馬拉松才剛剛起步。‍‍目前,‍‍過早關注身旁的人‍‍為時尚早,‍‍在當下邊緣計算的產業生態的上半場,更應該關注的是自身‍‍的能力的積累以及如何與公有雲生態更好地協同。

打造廠商+運營商+X ICT產業S.H.E,賦能行業

面向‍‍邊緣計算,‍‍‍‍傳統的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以及未來的應用夥伴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在過去幾年,‍‍我們並沒有有效地建立起這麼一種產業組合,‍‍我們不能像‍‍‍‍雲廠商或者互聯網廠家那樣,從業務到網絡‍‍獨自去運營。‍‍那麼如何‍‍結合自身的優勢形成最佳的組合,‍‍共同以一種‍‍新的組合方式,‍‍立足於未來的ICT產業界,‍‍來共同賦能成為關鍵。

可以看到,‍‍運營商有貼近客戶的‍‍優勢,‍‍注重運營、‍‍注重企業客戶關係的軟能力是運營商的天然優勢。‍‍而廠商多年構建起來的規模的研發和規模的製造能力,‍‍是一種硬件能力,生態夥伴‍‍更‍‍加註重的是敏捷創新,‍‍面向場景的定製化的能力,‍‍所以這種‍‍「軟件-硬件-生態」組合,我們形象地把它稱之為S.H.E‍‍最佳組合,這種組合的底層邏輯就是‍‍構建新的生產關係。

邊緣計算呼籲生產關係級的產業新思路

2017年,馬雲在世界物聯網大會上發表了針對互聯網‍‍的一個看法,‍‍他認為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生產關係去思考,‍‍麻煩就會越來越多,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正是這種新的認知‍‍才造就了‍‍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上半場。‍‍同樣,‍‍我們借鑒這種思路,‍‍邊緣計算也需要新的生產關係,‍‍邊緣計算不應該僅僅是運營商的邊緣計算,‍‍而是全社會的邊緣計算。‍‍所以‍‍邊緣計算對運營商和ICT產業來說,蘊藏着巨大的機會,‍‍必須通過新的生產關係來釋放「5G+邊緣」的這種‍‍新型的生產力。

在這個過程中,‍‍「設備製造商+運營商+行業應用夥伴」應該構成‍‍最佳的組合,‍‍形成新的協作關係,‍‍來共同‍‍面對千行百業數字化的巨大產業機會。‍‍所以,我們認為邊緣計算‍‍呼喚這種生產關係級的產業新思路。

通過開源促進邊緣計算構築多邊共贏的生產關係

那原來的傳統模式有什麼問題呢?我們認為,過去,開發和代碼的所有權都是私有的,缺乏產業的公共產品和公共平台,這‍‍在傳統的電信領域‍‍特別突出,‍‍而且在‍‍電信領域的合作也是基於確定範圍的項目驅動的,‍‍為什麼今天邊緣計算的很多成果難以復用?是因為‍‍我們的生態也是基於項目的,‍‍是處於‍‍小眾的、封閉的狀態,難以跨界的去應用。‍‍我們的創新‍‍試錯的成本也非常高。

那麼基於這些傳統問題,開源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在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共享‍‍和讓渡部分代碼的‍‍所有權,‍‍使能動態演進的、‍‍鼓勵創新的合作,‍‍來產生更加開放、‍‍自發、多樣、易跨界的生態,通過眾籌創新、社區驗證、‍‍低成本、無歧義的‍‍工程語言‍‍來高效的創新。

所以,‍‍所有權是生產關係的基礎,‍‍開源本質上是通過共享參考架構、‍‍用戶案例和文檔等所有權,‍‍來一起構築產業的公共產品。‍‍所以,通過開源‍‍來促進邊緣計算,構築多邊共贏的生產關係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必要的。

邊緣計算新生產關係

那麼這種新型的生產關係新在哪裡呢?

第一是新的協作方式。‍‍通過社區化來聯合定義,通過開源版本的驗證和探索實踐的路徑,從協議和交互接口來實現‍‍產品級和軟件級的協作方式。

第二個是新的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讓千行百業‍‍更加‍‍低成本來‍‍開發5G的邊緣應用,‍‍通過在線的開發驗證,‍‍通過降低上手的門檻,開源來培養編程的習慣,‍‍實現原子能力的更好重用。

第三,新的生態。通過統一的應用市場‍‍實現聯邦互通,實現應用的流轉,‍‍來實現ICT行業的應用生態的星辰大海。

第四,‍‍新的交易,通過社區來構築應用商城的聯邦,實現‍‍多邊交易,共同做大市場空間,‍‍從單一的供給到互為供給。

下面,詳細闡述了這四種新關係:

新協作:在傳統的模式下,從廠商到運營商,再‍‍到B/OSS廠商和應用開發者,‍‍都是沿着各自的‍‍思路去獨自摸索,‍‍產業方向並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了社區化的開源平台以後,‍‍我們就可以‍‍聯合產業界的夥伴‍‍共同從部署方式、‍‍組網方式、以及平台‍‍技術站的‍‍構建上等等‍‍各個層面來構築產業界的共識。

新的開發方式:在‍‍‍‍開源中國或者碼雲上有300萬的開發者,‍‍在GitHub有3600萬的開發者,‍‍眾多的‍‍商業軟件,99%的都用到了開源軟件。‍‍所以,‍‍今天的開發者已經離不開開源平台,‍‍在開源平台上,我們‍‍更加方便地實現在線的開發環境,‍‍使得非ICT領域的‍‍程序員‍‍能快速的上手,更加方便地把ICT的‍‍‍‍能力抽象出原子能力。‍‍同樣,通過社區我們能實現‍‍跨組織的溝通,使最佳的‍‍場景,最佳的架構和最佳的業務實踐‍‍得到共享和積累。

新生態:‍‍在傳統的ICT領域,‍‍每個廠家、運營商只圍繞自己的市場產生小的應用生態,‍‍就像寵物一樣是一種局部的‍‍人工的方式,‍‍它的特點是‍‍場景難以複製,‍‍市場被碎片化,‍‍應用夥伴的配合和協作的代價也非常高,所以很難實現規模的‍‍應用成長。而通過開放統一的‍‍市場,‍‍統一的集成、統一認證,‍‍來實現一個應用的方便的‍‍流通,能‍‍跨廠商、跨運營商的‍‍來進行流通,降低應用的複製成本,‍‍實現一個規模化、‍‍自增長、多樣化的新生態。

新交易:‍‍在傳統的,‍‍長鏈條方式的有限生意模式下,交易的成本非常高,交易的效率也非常低。而‍‍通過一個共享平台和共享‍‍應用商城聯邦,可以使得‍‍設備廠家、‍‍運營商‍‍和垂直行業應用夥伴以及最終的企業用戶實現多次的互為供給,‍‍互相增強的協作模式。‍‍在社區實現預先的集成來共享應用生態,‍‍使能多邊交易,共同做大市場空間。

回到EdgeGallery的產業願景,我們希望構建的是這樣一種邊緣計算的‍‍合作共贏的新型生產關係。‍‍而EdgeGallery開源平台的項目定位,就是通過‍‍開源模式來構建5G邊緣計算的‍‍架構和能力開放的事實標準,‍‍來降低企業‍‍應用,‍‍上到5G邊緣計算這麼一個產業平台上的門檻,形成規模化的‍‍5G應用的商業生態。EdgeGallery‍‍希望通過新的協作模式,‍‍新的開發‍‍模式,新的生態的構建模式和新的交易‍‍孵化的模式,‍‍來共同使能這樣一種‍‍新的生產關係,來釋放5G的‍‍生產力。

EdgeGallery開源項目,共築平台,共享生態

EdgeGallery‍‍的產業價值核心是希望通過構建一個統一的‍‍平台架構來提供邊緣計算的參考,‍‍打造邊緣計算界的安卓平台,‍‍來豐富‍‍應用,降低應用開發者的‍‍應用門檻,‍‍通過統一‍‍產業的設施標準來打破市場‍‍風格碎片化的狀態,‍‍使得應用生態‍‍不再受‍‍局部市場的限制,‍‍做到接口一致,應用一次開發、‍‍全網應用、‍‍全網分發的模式。‍‍通過共籌、共建,‍‍最大程度的共享5G to B的‍‍‍‍成果,‍‍實現一個快速試錯,快速創新,‍‍小投入大產出的‍‍創新模式,最終‍‍實現產業價值從產業到商業再到市場‍‍的產業閉環,‍‍這是EdgeGallery的產業價值的核心體現。

EdgeGallery架構

EdgeGallery的架構分成4個部分,‍‍首先是‍‍MEP平台,‍‍通過提供‍‍基本服務治理框架‍‍和一些‍‍逐步完善的網絡能力,‍‍比如位置、QoS等‍‍來共同使能MEP‍‍基礎平台層。‍‍同時,在這個基礎平台層面向‍‍運營和面向企業自主管理,‍‍提供MEC的簡化管理面,實現客戶自助的portal和‍‍業務自動化的編排和管理的‍‍能力,‍‍實現應用的發佈,‍‍同步和安全認證的能力。

同時,基於開源的應用倉庫構建APP的‍‍應用聯邦,‍‍通過共享產業界的‍‍應用倉庫,‍‍可以方便的使能各個運營商‍‍‍‍的應用,‍‍實現商業閉環。

另外,為了‍‍‍‍方便應用開發者‍‍和各行各業的‍‍應用夥伴‍‍來方便的開發這些應用。華為也提供了一個IDE的開發界面和工具鏈,支持多種‍‍計算的‍‍遷移工具從X86到ARM的互相遷移,‍‍實現‍‍豐富的算力。

最後,圍繞公有雲的生態構建了‍‍雲連接器,使開源邊緣平台‍‍能和公有雲的生態‍‍互聯互通,‍‍方便雲上的應用能下沉到邊緣上來。‍‍目前計劃‍‍通過一些agent模式‍‍打通和公有雲‍‍‍‍的‍‍應用互通,‍‍未來也會‍‍逐步打通和業界其他公有雲的應用互通。

EdgeGallery社區運營平台和資源

通過‍‍半年多的籌劃和籌備,‍‍‍‍EdgeGallery的開源社區運營平台和資源也逐步完善起來。EdgeGallery的代碼已經正式託管在碼雲上(//gitee.com/EdgeGallery),EdgeGallery的社區官網鏈接為//www.edgegallery.org/。我們誠摯歡迎‍‍產業界的夥伴來加入,共同討論和構建這個開源平台。

EdgeGallery同產業組織的合作

EdgeGallery和‍‍‍‍產業界最大的‍‍開源平台Linux基金會LF Edge‍‍這樣一個邊緣大傘項目有合作;另外,‍‍與移動、騰訊和ARM等聯合發起的在Akraino項目的5G邊緣計算的藍圖已經在Akraino R3發佈;‍‍同時,EdgeGallery和GSMA的Operator Platform的參考實現也有一個預期的合作。‍‍當然,EdgeGallery一直強調自己是符合ETSI MEC架構,那麼‍‍作為產業界的最佳的參考實現,與‍‍國內的ECC聯盟‍‍也有協作關係。

希望EdgeGallery開源平台能成為這些聯盟‍‍產業平台標準組織的‍‍‍‍實驗平台‍‍和‍‍構建應用的‍‍開發平台。

最後,呼籲‍‍產業界‍‍的朋友來共同構建‍‍‍‍5G MEC的開源平台EdgeGallery,‍‍構建這個平台是非常難的,我們需要舉全產業的力量來共建這個平台。可能‍‍有人認為這個平台建設早了,‍‍但是構建一個平台是需要時間的,5G MEC的市場爆發就在眼前,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又有人會覺得‍‍這個時間有點晚了,‍‍確實,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但‍‍其次是現在。大家需要‍‍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來共建產業平台,‍‍迎接5G MEC市場的爆發,釋放5G最佳的生產力,‍‍使能智能社會!‍

 

點擊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