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海思半導體大量流失工程師 遭美國黑虎掏芯後能否絕處逢生?
據台媒DigiTimes報道,隨着美國對華為制裁的進一步收緊,海思半導體位於中國台灣的團隊正大量流失工程師。
綜合台灣媒體《中國時報》的報道,這也影響到了其除芯片和智能手機以外的其他業務部門,華為已經將用於電視生產的零部件訂單減少了30%至40%。
近日,據台媒DigiTimes報道,隨着美國對華為制裁的進一步收緊,海思半導體位於中國台灣的團隊正大量流失工程師。
DigiTimes 表示,美國不斷加劇的貿易制裁正在將海思逼到懸崖邊緣,許多工程師已經離開了華為海思在中國台灣的團隊。
消息並未透露海思台灣團隊負責的具體業務和規模,隨着台積電向華為交貨進入尾聲和合作中斷日期臨近,受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台灣負責對接Fab的部門,例如封裝測試、工藝驗證類崗位,負責tape/wafer out及wafer level、package level 測試等工序。
綜合台灣媒體《中國時報》的報道,據業內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貿易禁令限制華為獲得半導體零部件,這也影響到了其除芯片和智能手機以外的其他業務部門,華為已經將用於電視生產的零部件訂單減少了30%至40%。
業內人士還表示,鑒於海思最近努力從中國台灣和其他國際芯片製造商那裡挖走人才,這個消息對其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除了人才流失,報道認為,台積電和美國制裁引發的連鎖反應也將影響華為最近曝光的自建45納米(nm)晶圓廠計劃,此舉被媒體形容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45nm工藝外,還有傳聞稱華為還計劃建設一條28nm工藝生產線。
數據顯示,2013年,華為有65%的營收來自海外,但2019年已經萎縮至41%。
如果華為沒有海思……
儘管有理由相信,離職的這部分員工都是海思前線極為重要的人才,但在華為無法找到任何一家台灣晶圓代工廠之前,這部分部門和業務將面臨停擺是意料之中,因此人員流動後續可能更加劇烈。
芯片是製造精密度的巔峰,需要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設計出圖紙,製造相當於蓋大樓的施工隊,封裝測試相當於裝修隊。
由於工藝、資金投入大幅提升,製造、封測等領域形成了專門的代工公司。
大部分芯片公司都聚焦在設計環節,沒有Fab的華為海思也是如此。據芯片大師介紹,和很多IC設計企業不同,海思設有專門的工藝部,且招聘要求精通設計到測試的全流程,主要工作是負責和Fab對接幫助修改PDK以提高良率。
其實,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影響之大超乎想像,對海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也非常大。
去年制裁令,主要是在商務層面,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生產、美國製造的東西華為無法購買,不過當時所要求的25%比例可以利用全球供應鏈、自研等方法通過去美國化來抵抗。
而今年制裁令是去年的延伸,使用了美國技術的供應商向華為供貨需要美國許可,這樣不僅限制了華為,也限制了華為的供應商。
正是受此影響,不只是台積電不能為華為供貨,甚至中芯國際都無法避免。而華為屢次延期的許可證,其也並非美國有了「善心」,而是因為美國那些使用華為產品的企業需要繼續採購華為公司的產品以保障自己的服務——即我要弄死你,但我不能損失太慘。
另外,海思也意味着一定的話語權。中國半導體話語權曾經不斷下滑。
據遠川研究室數據,在二十一世紀的前10年,中國信息製造業產值增長了4倍,利潤則增長了5倍。隨後,利潤增速就開始跟不上收入。
尤其是在中興事件爆發的前4年,信息製造業收入增長了25%,利潤才增長了11%,增長質量的下滑明顯。
根據國盛證券鄭震湘的分析,在2018年,信息製造業要進口4元的芯片,加工後才能賺取1元的利潤。
這種話語權上的失落也反映在產業鏈毛利率的衰減上。2014年起,蘋果遭遇創新瓶頸,而為了滿足美國投資人對利潤的期待,大陸產業鏈上的公司都成為了它「成本控制」的犧牲品:凈利潤率都快速腰斬逼近個位數。
大批代工廠都陷入了原地打轉的陷阱。而藉由華為海思的崛起,國產半導體信心不斷增加,話語權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解決芯片製造問題後能否解決華為的危機?
據知乎用戶介紹,芯片除了製造鏈,還有設計、仿真、測試等環節。其中,在EDA領域,180nm/350nm以上的部分老工藝線是可以用破解版或國產替代版繼續做的,但深亞微米級130nm/90nm開始就很難「拋棄」正版授權,而到22nm以下,就完全不可能了。
而且,實體清單並不是針對芯片,只是今年芯片影響比較大,其供應商也是全方位的,除了製造,還包括製造材料、元器件、軟件、物流甚至辦公器材等所有公司運營需要的東西。
坦白來講,幾乎從芯片到膠帶都會受到影響。更極端的話,以今年疫情為例,所有實體清單上榜企業在理論上甚至買不到3M公司的口罩。
其實,華為目前面臨的危機仍有可能擴大。據外媒報道,隨着美國的打擊進一步升級,華為除了芯片上受到嚴重製約外,其在手機存儲芯片供應上也有可能受到牽連。
目前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正對新禁令進行影響層面評估,同時也透過駐美國公司進一步了解制裁項目是否包括其主要產品手機存儲芯片。
同時,據路透社報道,美國正在考慮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及相關軟件工具、激光器、傳感器和其他技術的出口實行新的限制,以防止它們落入中國等美國對手的手中。
美國商務部周三在政府網站上發佈的消息稱,它正在尋求公眾對如何定義新技術的意見,因為它確定了在出口過程中「是否有特定的基礎技術需要採取更嚴格的控制措施」。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可謂無孔不入,華為也一直在承受超乎想像的壓力。
目前,美國的科技實力仍然毋庸置疑,其能夠產生的影響必將強烈而深遠,而後來者華為在前者制定的邏輯框架中,受到制約也是必然。但是,這不代表華為只能坐以待斃。
華為可以說是通信產業、半導體產業、芯片設計領域上,國內做的最好的企業之一,而且最為難得的是,華為這些年將國產供應鏈、產業鏈整合的非常好,以華為產品的巨大市場為牽引,為國產產業鏈提供了一個良性循環。
過去幾年裡,國產產業鏈在這一良性循環中逐步走過低谷、慢慢復蘇,如今的人才儲備、產業鏈完善程度都較過去有了極大提升。
半導體產業戰線非常長,產業鏈及人才儲備可謂根本,這也為未來更深層震蕩中的增長留存可能。
寫在最後
華為在對抗中意味着什麼?
據知乎用戶@電器達人介紹,2018年美國制裁中興事件的結局是,美國派遣執行小組進入中興公司,中興通訊必須30天內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
美國將暫停這項為期十年的禁止令,但如果中興再次出現違規情況,美國將重啟制裁。
根據新協議,中興通訊必須向美國政府支付10億美元罰款,並在商務部將中興通訊從被拒人員名單中刪除之前,另行撥付4億美元的代管資金(如果再次違規,將沒收託管資金)。
10億美元 + 4億美元 = 14億美元,這個數字意味着?這意味着中國人每人罰款1美元,滿滿的條約氣息。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華為被打倒,那我們就不得不再聽公知吹20年牛X,這太可怕了……
物聯網智庫資料來源:
1.《消息稱華為海思半導體正大量流失工程師》,cnBeta
2.《台媒:芯片斷貨衝擊華為電視業務 海思還面臨大量工程師流失》,舊談
3.《消息稱外部環境越發糟糕將華為逼到邊緣,海思半導體正大量流失工程師》,硅谷分析獅
4.《誰來幫助華為:三大賽道的崛起與困境》, 遠川研究所
5.《如果華為被打倒了,對我們有什麼影響?》,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