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5/Xbox主機帶火遊戲電視:電商廠商扎堆跟進
120Hz、144Hz、240Hz…高刷新率儼然已經成為流暢的代名詞。
手機、顯示器、電視紛紛用上高刷屏,特別手機廠商,沒有配備高刷屏都不好意思叫旗艦手機。
而在PS5和Xbox Series X兩款次世代主機發佈後,電視廠商開始扎堆推出高刷新率的遊戲電視。
那麼高刷電視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真的需要高刷電視嗎?
高刷新率有什麼好處?
高刷屏最開始廣泛應用,是在電競顯示屏上。
144Hz高刷新率的電競屏比起60Hz刷新率的普通屏幕,因為刷新率更高,單位時間內能顯示出更多的畫面信息,具體的表現為畫面中物體的移動更加連貫,拖影更少。
所以這對於各種極其考驗反應速度的FPS類競技遊戲是相當重要的。
在手機上,高刷屏帶來的則是更為流暢的體驗。
手機上看得最多的還是各種圖片和文章信息,高刷屏能讓我們滑動覽圖片和文字的時候,還有滑動系統UI的時候,肉眼感覺更為流暢。
這也是為什麼相同硬件配置的手機,採用高刷屏的會比採用普通屏幕的用起來更加流暢的原因。
而在電視上,高刷新率則能讓電視播放的影片看起來更為流暢,減少在觀看各種連續運動畫面時的卡頓。
為何電視到現在才上高刷屏?
既然高刷新率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體驗,為何電腦顯示器早早就用上了高刷屏,手機也已經已經開始普及高刷屏,唯獨資歷最老的電視上高刷屏的腳步確實最慢的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的視頻資源的幀率都不高。電影通常是是以每秒24幀拍攝,也就是24Hz。而直播電視節目的幀率通常為30幀或60幀。
可能有人就有疑問了,為什麼PC遊戲低於的幀率低於60玩起來就能明顯感覺到卡頓了,為何電影的幀率只有24幀看起來卻不覺得卡頓。
這是因為電影拍攝引入了動態模糊,每一幀記錄的都是一段時間內的光影信息,而3D遊戲是3D模型形狀/位置的實時渲染。
而人眼能通過「視覺暫留」將不連貫的畫面「腦補」成連貫的畫面,電影雖然幀率低,但是每幀記錄的運動信息多,所以只需要24幀我們就能「腦補」成連續畫面。
而遊戲每幀記錄的運動信息少,所以只能通過提高遊戲幀率還增加運動信息,讓我們可以「腦補」成連續畫面。
雖然大多數電影、電視劇只需要30幀就不會感覺到明顯的卡頓,但是在觀看足球、賽車等有高速運動畫面的資源時,我們還是能夠明顯感覺到低幀率帶來的卡頓、不連貫的。
如何把低幀率視頻轉化成高幀率視頻呢?這就需要MEMC運動補償算法了。
MEMC算法可以計算出相鄰兩幀之間,物體的運動軌跡,然後將計算生成的幀插入到這兩幀之間,從而提高幀率,讓畫面更加流暢。而且MEMC是實時的。
所以,讓電視擁有更高的刷新率,並不只是換一款高刷屏這麼簡單,還需要有算法、以及硬件上的支持。不然,空有一塊高刷屏,並不能帶來體驗上的提升。
高刷新率電視真的有必要買嗎?
那麼,現階段買高刷新率的電視有必要嗎?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你不是大戶人家,那麼沒必要。
首先,現階段的高幀率視頻少之又少,叫得上名字的就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和《雙子殺手》,大多數資源都還是24幀至60幀為主。
要想體驗上高幀率的視頻,目前就只能依靠MEMC算法。
而且,MEMC插幀出來的高幀率視頻,肯定比不上原生的高幀率視頻,而且十分考驗電視廠商的技術實力,各家的算法優化程度不同,導致最終呈現的結果也有差異。
此外,現在市面上的高刷新率電視大都採用的是4K分辨率。如果你是打算買來給PS5和Xbox Series X當屏幕的,且不說這兩款次世代主機是不是真的能跑4K 120Hz。
電視支不支持外部輸入4K 120Hz也是個問題,現在市面上很多的遊戲電視說是支持4K 120Hz,然而用的卻是HDMI2.0接口,HDMI2.0的帶寬較小,最高也只能支持到4K 60Hz。
想要傳輸4K 120Hz就必須用HDMI2.1接口。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降低分辨率來得到更高的刷新率,然而這樣就完全浪費了電視這塊4K面板。
總之就是,在現階段你買了4K 120Hz的電視,很難體驗到這台電視真正的實力,因為各種資源都跟不上。
雖說現在各家也都在努力推進高刷新率視頻的普及,並已經開始向8K 120Hz努力。
只不過等到高刷視頻真的全面普及,估計電視都換好幾台了。
而且,現階段的高刷電視價格都不便宜,貴出來的這些錢,還不如買個迴音壁彌補一下電視的音質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