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為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穿山甲 走私量在五年間翻了十倍
7月11日,據外媒報道,聯合國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11年以來,對大象和犀牛的偷獵持續減少,象牙和犀牛角的售價也不斷走低,但與此同時,被懷疑為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穿山甲鱗片繳獲量卻在五年間翻了十倍。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佈的《2020年全球野生物種犯罪報告》同時指出,對歐洲鰻魚幼苗等物種的管制加強,催生了新的非法貿易市場、象牙和穿山甲鱗片等完全不同的野生物種製品開始出現在同一批次的繳獲物品中,此外,既非來源國也非目的地國的中間商國家犯罪組織開始集中控制多個市場。
這份報告包含了從149個國家和地區、近18萬批次的繳獲物品中所獲取的數據和信息。報告發現,在1999-2019年間,全球共有近6000種野生物種遭到非法販賣,涉及哺乳類、爬行類、珊瑚、鳥類和魚類等,沒有一種物種佔到全球非法貿易量的5%以上,也沒有一個國家所吸收的非法野生物種製品超過全球總量的9%,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也涉及150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所有這些都反映出野生物種犯罪是一個全球問題。
報告列出了全球野生物種犯罪領域的重要趨勢,並詳細分析了花梨木、象牙、犀牛角、穿山甲鱗片、活體爬行動物、大型貓科動物以及歐洲鰻魚等物種的非法貿易現狀。
象牙和犀牛角非法市場縮小
報告顯示,對非洲象牙和犀牛角的需求正在下降,非法市場的規模較此前有所減小。2016到2018年間,象牙和犀牛角販運所產生的非法收入分別在每年4億和2.3億美元左右。
穿山甲販運從活體和食用肉轉向鱗片
報告顯示,雖然亞洲各國仍會繳獲穿山甲食用肉,但近年來更多截獲的是主要從尼日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非洲國家出口到越南等亞洲國家的鱗片。
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販運量上升
報告顯示,雖然非法貿易的老虎及虎製品的繳獲量仍然較小,但繳獲的次數在2007到2018年間呈上升趨勢,泰國和印度是主要的來源國,此外還有尼泊爾、孟加拉國和不丹。
據估計,全球籠養的老虎數量約在1萬2574頭,可能是野生數量的三倍。現有數據顯示,籠養虎中有91%分佈在中國、美國、泰國、老撾、印度、越南和南非這7個國家,部分籠養設施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另有部分似乎是非法跨國貿易的貨源地。
野生物種犯罪正向網絡轉移
報告指出,犯罪分子正利用各種渠道開展非法野生物種貿易,熱帶硬木木材的非法販運在過去二十年間大幅增加,部分非法砍伐的非洲花梨木甚至混入合法供應鏈,出現在國際木材傢具展上。
此外,活體爬行動物以及虎骨等野生動物製品的交易已轉向網絡平台和加密聊天軟件,進一步增加了執法難度。報告呼籲各國鞏固司法體系,加強國際合作和跨境調查,採取更多措施,將野生物種犯罪作為一項嚴重罪行來加以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