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認知】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前言
這周是雙休,時間比較充裕,睡睡懶覺後發現還有時間,便想寫寫文章,來對前段時間的思考做一個總結。
似乎是從知識付費興起之後,認知
這個詞便開始成為了熱門詞彙,似乎只要談到認知
,便能將自身高度提升一個檔次。
剛來上海的時候,還是一個愣頭青(雖然一直都是),對認知
這種東西嗤之以鼻,覺得不過是資本主義用來收割年輕韭菜的迷魂tang,但後來經歷的一些事,改變了我的看法。其中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
時間回到2018年,那時的創業新風口是帶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加持的新零售,而我也剛好進入了一家做新零售的創業公司,在貨架組做着後端開發的工作。
一天,朋友約我一起吃飯,在吃飯聊天時,相互寒暄了近況,我說我在的公司是做新零售的,朋友對此似乎很感興趣,並說了很多關於新零售的見解,大數據、推薦算法、人工智能、用戶畫像等等名詞順手捏來,當我聽得一頭霧水時,朋友問我有什麼看法,我卻支支吾吾的說道,我們做的不就是把貨架鋪到人家公司里,讓商品離人更近一點,縮短商品的最後一公里,然後再弄一個小程序入口給用戶使用,不就這麼多東西嗎。可想而知,最後只得跟朋友面面相覷。
現在想來,當時我對於自己所從事行業的認識確實有失偏頗,只知道新零售是當時熱門的風口,大家都在討論,大家都覺得這個行業前途無量,而離它太近卻反而看不到它的全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但這也跟我並沒有主動去思考這件事有着莫大的關係。那天的聊天,讓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定勢和盲區,而且不僅僅是工作,對於生活中其它很多事情,關於未來的思考,也是如此。我想,要是一直這樣下去,恐怕真要做一輩子低階碼農了。
於是,我便開始認真對待提升認知
這件事了。
把我領進門的第一本書,應該算是成甲
老師的《好好學習》,學習了關於如何管理個人知識的方法論。裏面有幾處提到了萬維鋼
老師的《精英日課》,於是我又去學習了這門課程,萬老師的《精英日課》里會講解歷史上重要的科學發現和現在最前沿的科學理論,也會挑一些有意思的書來進行講解,極大的擴展了我的認知視野。其中萬老師講解的一本書讓我覺得很有意思,那便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
的《人類簡史》,聽完後覺得不過癮,於是又找到書來讀。這本書可以說給予了我極大的震驚,讓我發現原來我生活的世界並不是像我以為的那樣,就像萬老師所說,「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而且,我發現,如果思考一些比我自身更大的事物時,生活中那些繁瑣的小事便顯得不足一提,很多煩惱也隨之消失。
我想,不能在將來被這個世界所拋棄,我必須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未來最有可能的方向是什麼。於是我找了更多的書和課程來學習,也不斷提升自己認知的高度。過年回家跟好友聊天時,他說,你好像成熟了許多,我微笑着,因為我知道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說了這麼多廢話,無非是想表達認知
這個東西確實很重要。下面是我關於「認知
是什麼」以及「認知偏差
是如何產生的」這兩件事的一些見解和總結,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是認知
認知
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來自百度百科
)
簡單來說,認知
就是我們如何去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我們通過五官感覺來收集信息,然後在大腦中進行處理加工,從而產生知識。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其複雜的過程,涉及到我們人體內的一系列生化神經過程,最終產生出知識,「存儲」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而為後續行動提供支持和指導。
我們出生時認知過程其實大同小異,雖然智力水平有高低,不過出類拔萃者總是少數,但成年後形成的認知水平卻千差萬別。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與豬之間的差距還大,這裡說的差距,其實就是認知
上的差距。想要提升自我認知
,便需要對認知過程
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認知過程
是我們獲取知識的必要手段,而這些知識可以指導我們的生存發展。
如果把從信息中提煉知識的過程比作是從金礦中提取黃金,有的人可以提取出純度很高的金子,而有人卻只能從中得到一堆的雜質。提升認知,本質上來說,就是提升從複雜信息中篩選提取出有用信息並歸納總結的能力。
認知偏差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每天能接觸到信息成指數型增加,每天都有無數的信息試圖進入我們的視野,這些信息有真有假,質量也參差不齊。
那些以牟利為目的而批量生產的垃圾文章,看似有用卻食之無味的雞湯文,看起來大快人心卻誤人心智的網絡爽文,就像迷魂tang一樣,試圖麻醉我們的心智,搶佔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活在虛無的幻想世界裏。更不用說越來越多為了吸引眼球而造謠生事的文章,通過片面截取,東拼西湊,斷章取義甚至直接捏造是非,從而推導出看似有趣實則荒謬的結論。
如果你相信了一個錯誤的觀點,從而產生了錯誤的知識,那麼很可能會從這個錯誤的知識推導出更多錯誤的知識。這些錯誤的知識會像病毒一樣會自我繁殖,佔據你的大腦,擾亂你的行為。所以只有掌握正確的煉金法則,才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找到生存發展之路。
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檢測自己的視力,以對我們的眼鏡度數做出調整,來更好的看清這個世界。如果把我們的思想則比作是認知這個世界的眼鏡的話,你可曾檢測過自己的認知視力
?如果眼鏡度數不對,那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會是模糊失真的。而我們的認知
也會指導我們的判斷和行為,錯誤的認知很可能會帶來錯誤的判斷和選擇。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呢?這就跟我們大腦的運行機制有關。
我們大腦的思考框架由兩部分組成:系統1
和系統2
。系統1
代指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
代指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系統1
思考或判斷非常快捷,因此我們往往第一時間通過它在腦海中形成主觀印象和初步判斷。但有時系統1
可能得不到結論或是得到錯誤的結論,因此我們也經常求助系統2
進行更為複雜和費力的思考過程,以圖補充或糾正系統1。但不等於系統1
是感性的、系統2
是理性的。實際上系統2
經常受到系統1
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而且系統2
很懶惰,經常疏於校驗,從而無法糾正系統1
形成的錯誤。
當系統1
產生的錯誤被系統2
所接受或者系統2
犯錯時,認知偏差
就產生了。
演繹法
我們認知這個世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演繹法
和歸納法
。
演繹法
是使用我們自定的一些客觀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假設作為前提,對已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一步推演得出未知的結論。
下面是來自維基百科的解釋:
演繹推理
、正向推理
在傳統的亞里士多德邏輯中是「結論,可從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實,『必然地』得出的推理」。如果前提為真,則結論必然為真。這區別於溯因推理和歸納推理:它們的前提可以預測出高概率的結論,但是不確保結論為真。
「演繹推理」還可以定義為結論在普遍性上不大於前提的推理,或「結論在確定性上,同前提一樣」的推理。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知道明天要下雨,便會做出一個決策,明天出門要帶傘。我們把這個簡單的決策過程拆解一下:
基本判斷:下雨出門要帶傘
信息:明天會下雨
結論:明天出門要帶傘
再舉一個例子,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基本判斷:所有人都會死
信息: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這個過程是一個邏輯推演
的過程,根據基本假設和信息來推斷出未知的信息。
如果你看過《名偵探柯南》或者《福爾摩斯》等偵探題材的小說或電影,一定會對偵探們對邏輯推理的巧妙運用留下深刻印象。
演繹法看似嚴謹,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其實每一步都有可能會出錯,從而導致認知偏差
的出現。
首先,我們用作前提的基本假設和原則也許來源於人云亦云或當下流行的觀點。比如「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長得帥的人通常性格不好」,「渣男錫紙燙,渣女大波浪」,這些簡單粗暴而又朗朗上口,能迎合內心意淫想法的觀點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溜進我們的思想。
其次,基本規律可能來自於我們的生活經驗總結,而由於我們生活範圍和經歷有限,加上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因素,總結出的基本規律也許只是小範圍內有效,甚至可能完全無效。
另外,我們得到的信息可能並不準確甚至完全是錯的。你也許只是在跟朋友聊天時聽朋友隨口說了一句天氣情況,而他可能看錯了日期。更何況天氣還隱含了概率的因素,即使是大概率事件也不代表一定會發生。
最後,我們在推演結論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邏輯錯誤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美國人會說英語,Alice 會說英語,所以 Alice 是美國人」,「你喜歡用蘋果手機,而蘋果手機很貴,所以你喜歡用很貴的東西」,這些讓人很容易疏忽的常見的邏輯謬誤
也是產生認知偏差
的重要原因。
歸納法
說完了演繹法
再來看看歸納法
。
演繹法
的推演過程是由一般到特殊,而歸納法
恰好相反。歸納法
是對事物進行歸納總結,從普遍的現象中總結出一般性的結論。
下面解釋來自維基百科:
歸納法
或歸納推理
,有時叫做歸納邏輯
,是論證的前提支持結論但不確保結論的推理過程。它基於對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觀察,把性質或關係歸結到類型;或基於對反覆再現的現象的模式的有限觀察,公式表達規律。
舉個例子:
冰是冷的。
彈子球在擊打球杆的時候移動。
推斷出普遍的命題如:
所有冰都是冷的。
所有彈子球都在擊打球杆的時候移動。
正如你看到的那樣,歸納法很容易出現過度普遍化的情況,我們經常會根據我們觀察到的有限例子具有某種特性,便輕率的得出其它事物也具有相同特性的結論。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很多人都會說,「湖南人都喜歡吃辣」,於是遇到像我這樣不那麼喜歡吃辣的湖南人時,反而會質問我,「你到底是不是湖南人」。他們似乎把「大多數」這個詞給省略掉了,「大多數湖南人喜歡吃辣」不代表「所有湖南人都喜歡吃辣」。而且這個大多數也僅僅是觀測到的結果,具體比例也並沒有數據支撐。
(關於吃辣,我剛好在一席上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視頻,可以消除一些大家對於辣椒的誤解,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看看://yixi.tv/speech/831。)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例子,那便是黑天鵝
,這也是塔勒布的《黑天鵝》
一書中所闡述的主要概念。
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之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在當時歐洲人眼中,天鵝只有白色的品種。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只需一個黑天鵝的觀察結果就能使從無數次對白天鵝的觀察中歸納推理出的一般結論失效,引起了人們對認知的反思-以往認為對的不等於以後總是對的。「黑天鵝」隱喻那些意外事件:它們極為罕見,在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任何前例可以證明,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歸納推理
過程中也很容易由於樣本的有限性和特殊性而導致統計偏差,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比如倖存者偏差
、辛普森悖論
、選擇性偏差
、伯克森悖論
等等,關於這些統計偏差,後面會有文章來做更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總結
看完上面的說明,我們的認知體系
似乎顯得有些弱不經風。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認知是能夠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進化的,能夠調整和提升認知的人便有機會取得更多的資源,機會來臨時也更容易抓住。而認知有限的人,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認知水平就會成為成長的瓶頸,很難取得更高的成就。有一句話說的好,你只能賺到你認知水平範圍內的錢,憑運氣賺的錢,遲早會憑本事虧掉。
也許你還是會問,這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似乎又不太一樣。為什麼有些學習差的人反而賺了大錢,而很多大學生卻只能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難道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反而更低嗎?
如果你問出這樣的問題,顯然又掉入了倖存者偏差
的陷進里,那些學習不好,過得也很差的人並沒有出現在你的視野里,而那些學習成績好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也被你選擇性忽略掉了。因為他們的新聞和傳播閾值都比較低,反常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目光和注意。
既然我們的認知如此脆弱,那我們該怎麼做呢?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改善:
- 放平心態,認清現實。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發現自己的認知水平亟待提高,那麼承認並接受這個事實,然後擺平心態,是我們必須做的一步。接受事實是改變的第一步。如果拒絕承認,每次提及都主動迴避,進入自我保護姿態,那改變就無從談起了。
- 多結交優秀的朋友。
如果你身邊都是跟你一樣,甚至不如你的人,那你可能會沉溺在虛無的自我滿足中。與優秀的人為伍,並努力讓自己跟上他們的腳步,學習他們思考的方式。「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所以需要努力提升自我並向他們靠近。這裡有一個很容易陷入的心理陷進,對於優秀的人,近的會嫉妒,遠的會羨慕;夠得着的會嫉妒,夠不着的會羨慕。想要加入他們的隊伍,就必須先克服這樣的心理狀態。
- 分清事實和觀點。
無論是交流還是閱讀,我們很容易把觀點和事實混為一談,但大部分時候,它們都有着明顯的邊界。關於事實,我們不應該產生爭論和分歧,而關於觀點,我們可以相互交流探討。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把二者混為一談,導致產生偏見和謬誤。
- 多閱讀,努力提升自我認知。
這也是我覺得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多看看那些優秀前輩們寫的書,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啟發。比如尤瓦爾赫拉利
的《人類簡史》
、《今日簡史》
和《未來簡史》
,塔勒布的《黑天鵝》
、《隨機漫步的傻瓜》
、《反脆弱》
、《非對稱風險》
,丹尼爾卡尼曼
的《思考,快與慢》
,這類的書籍很多,多加閱讀可以增加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
活到老,學到老,未來的世界還會有很多新鮮的事,只要活得足夠久,就會遇到各種情況,如何再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裏坦然應對可能來臨的變化,我想你心中已有了答案。所以,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