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玄姐的職業成長,探技術人的道與術

在前幾天曾經在公眾號(恰童鞋騷年)分享了一個直播的介紹,分享人孫玄(人稱玄姐),他是前58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 前轉轉公司技術委員會主席 & 首席架構師。我也在五一節期間觀看了這場直播的錄播視頻,做了一些筆記,特此分享與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1 孫玄的職業成長路線

  玄姐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隨即進入百度成為一名研發工程師。一年之後經過慎重思考,他離開百度,加入58集團。

  進入58集團之後,他用了兩三年時間,就成為58最高級別的架構師。隨後,作為首席架構師,他負責轉轉App業務,做到了業務量突增10倍但App仍然運行良好的進階。

  在此階段的工作之餘,他參加了大量的線下技術大會,吸收養分並鍛煉自己的輸出能力,逐漸開始了自己的分享之路,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成體系的架構方法論。

  而當他已經做到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的時候,他卻為了他的初心,選擇放棄百萬年薪自己出來創業做起來自己喜歡的事情:教育。他創辦了一家在線教育公司,並給公司起名叫奈學教育,英文名是Netlearning,通常以Net為名的事業都很成功宏大,比如.NET和Netflix(作為.NET工程師的我淚流滿面!),這個名字也承載着玄姐的美好願景。

  玄姐總結自己的成長之路,形成了如下所示的五條成長曲線,我個人認為對我們非常有價值。

  首先是第一曲線,即基礎,也就是作為技術人的代碼能力。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想必每個程序員初出茅廬時都有着自己的技術追求,無論是各種編程語言的騷操作,還是數據結構與算法甚至是ACM題,又或者是設計模式重構之美,對於代碼始終是有着自己的要求的。

  其次是第二曲線,即特定業務場景架構設計。作為高級技術人員,一定會對於某個業務場景十分熟悉,能夠在該場景下做到適合各個業務階段的架構設計、選型以及優化,這其實是做到了吃透了某個業務場景下的設計及實現能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常都會在深耕於某個業務領域場景多年,一般都可以走到針對特定業務場景的架構設計之路。

  然後是第三曲線,即多業務場景架構設計。在做到某個特定業務場景的架構設計能力吃透的情況下,通常情況下就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扇能力牆,而這時如果想要推翻自己的能力邊界,就需要去觸碰其他的業務牆,即能否以一反三,通過一面牆的能力打通多面牆,這就是多業務場景的架構設計,玄姐也將其稱之為「架構的哲學」,即道與術。道是架構設計的底層基礎能力(不一定是技術能力),這些基礎能力其實對於多個業務場景來說都是相同的,這些能力能夠使得你可以從零開始設計一個你不熟悉的業務場景的架構;而術則是多個業務場景下的各自不同的業務背景、流程及實踐知識,在各個不同的業務場景下都是不同的,你無法將A業務下成功的流程與實踐完全複製到B業務下。

  然後是第四曲線,即技術團隊管理。在做到多業務場景下都能夠進行架構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了打穿和打透的能力,可以說在技術層面已經克服的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想要再獲得更大的發展,就需要具備技術團隊管理的能力了。因為技術上的問題始終不是最複雜的,最複雜的問題始終都是來自於極度複雜的個體人。

  然後是第五曲線,即CTO。通常情況下,做到CTO這個級別,要負責管理的東西就更多了,技術、團隊、產品、運營各方面都要涉及,但其實跟前面所說的一樣,技術團隊的管理如果克服了,那麼其他團隊的管理也能管理好,也是一個一通百通的過程。

2 職業成長的核心要素

  玄姐將其成長之路的幾條曲線進行分析,總結了一些可以讓大家共享的點,他把這些點稱之為職業成長的核心要素。

  (1)定位(內驅力)內驅力是拉開人與人距離的發動機,也是提升自我最核心的要素。是否真正想提升自己,慾望和野心有多強烈,就會決定自己能成為怎樣的人。在高度自覺的自我驅動下,做正確的事情。

  (2)本質(深度思考)而要判斷是否「正確」,就需要深度思考能力。可以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這件事有多大社會價值?是利己還是利他?與我的長遠人生目標是否一致?格局是否達到相應水平?追問幾個為什麼,多維度考量。入思考所帶來的快速成長,會逐漸沉澱為自己的一種能力,影響到未來發展的速度和上限。這裡小編Edison對此也表示十分認可,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也可以稱之為洞察力,所謂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看「系統」這個黑盒子里,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係的能力(From 劉潤)。而所有的「系統」其實都是簡單的,因為只會存在要素和連接關係,而這個「系統」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模型,即商業模型、架構模型等等等。我們要做的,也就是看清本質,改變模型。當然,小編Edison也會在後面專門用一整篇推文的篇幅,和你具體聊聊要素和連接關係。

  (3)認知(技術視野)作為前行路的指明燈,認知力不可或缺。保持清晰的認知、對未來的判斷,明確哪些東西對自己重要,願意為哪些目標去付出努力,轉化成哪些具體的操作去踐行自己的夢想。

  同樣,保持對技術的廣度和深度的深挖,保持一個良好的技術視野,對於想要走純技術路線的童鞋來說也十分重要!

 

  (1)基礎(穩固的基礎)對於技術人來說,肯定是優秀的代碼能力及學習能力;

  (2)邏輯(結構化思維)對於技術人來說,寫了良好的代碼也需要有良好的邏輯表達能力,不然是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更會讓人摸不着頭腦聽不懂你的表達,甚至會讓人覺得東西不是你做的。因此,結構化思維十分重要!
  (3)態度(開放、坦誠)對於技術人來說,保持謙遜的態度,既能開放地接受別人的意見,也能坦誠地表達自己的建議。不能因為你牛X,就覺得自己要不了!
  (4)薪資(看淡起步差距)對於起步來說,可能1~2K的差距雖然存在,但是如果能選擇對自己能力有所提高的offer可能更為重要!
  (5)選擇(老闆、項目)當然,每個人的選擇也是基於對的老闆和對的項目而言的,不過只要能夠堅持做對的事情,玄姐認為時間不會虧待你。

3 提升認知/格局的重要性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曾經有一個分享討論了程維的「開天眼」學習方法論,即你要承認自己的認知是有邊界的,一定有人在某個方面做得比你好,邊界也比你寬的多。你能不能找到那些已經將邊界開到之外的那些頂尖人士,去找到他,並跟他學習,從他的視角來帶事情,這就是所謂的「開天眼」。

  而程維的認知升級也是源自於他人生中一次重大突破來自一缸魚。當時他在阿里巴巴從1500元底薪銷售一直做到B2B部門最年輕區域經理,此後有段時間變得很迷茫,每天會看着這缸魚想事。後來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每個人就像這條魚,而魚缸則是我們每個人的時空邊界,我們很難知道邊界之外的空間到底有多大。」程維創業後發現,一個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才是企業的真正邊界

  對我來說,我的領導(部門經理和CIO)就是這樣一類在邊界之外來指導我成長的角色,引導我跳我當前的角色邊界,試圖站在他們的視角去看待一些事情,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開天眼」的過程,在此我也很感謝我的領導,能夠讓我保持持續學習的動力去解鎖更多的思維方法論。當我一直只在代碼領域深耕,可能我就不會去了解某個業務領域的背景及先進管理實踐,也不會去學習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從而也就無法在產品需求的分析時為業務部門提出更好更優化的流程建議和方案,也就更無法理解公司高層的每一個重大決策背後的意義…….

  總結下來,玄姐認為,認知決定思想,思想決定方法,方法決定結果

4 小結

  聽完玄姐的職業成長分享,對於技術人的道與術的觀點深表認同,同時我自己也正在鍛煉自己的道與術中,希望能夠在未來能夠總結整理自己的方法論與成長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