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之我见
- 2020 年 2 月 25 日
- 筆記
近期从事部分产品运营工作,个人总结整理的一点体会,供各位参考。
1. 运营战略
在运营之初,需先明确运营的整体战略,可分为品牌、产品、生态。企业的不同阶段,对于各点也侧重不同。后续的运营工作,需按照不同侧重,有所针对性的安排。
- 品牌 品牌,即公众给产品的定位。在运营之初,首先需要自己对产品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出现定位不清,后续运营宣传自然找到方向。要给我们的产品钉上一个“标签”,让公众看到这个标签就会联系到这个产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jeep,它本来只是一个公司产品,现已转化为一类车型的统称。如同产品不是领导者地位,那就需要找准差异化,并在后续运营中不断强化突出。品牌运营的目标,是产品的买家,即可做购买决策的人群。要在他们脑海中植入产品的概念。
- 产品 产品,即突出我们产品的能力,包括产品功能、性能等。一般定位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用户"。
- 生态 生态,更多是为了培育市场。在技术发展初期,公众对此类产品或技术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可着重加大生态建设。包括培养整体技术氛围、引流技术发展趋势、扶植种子用户等,甚至可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将盘子做大。其面对的更多是“潜客”,将希望的种子播撒下去。
2. 运营方向
运营方向,从大的方面,我总结划分为三类工作:自身建设、运营活动和用户成长类。后面针对此三类,我会单独说明。
3. 自我建设
运营工作之初,需先解决自身建设问题。我抽取出其中三个要点:
- 内容为王 “内容、内容、内容”,主要的事情说三遍。运营工作最为基础的,是各类内容的建设,这里即包括内部的技术材料、产品材料、宣传材料;也包括外部的行业案例、最佳实践等内容。前期可以内部为主,充分保证数量和质量。数量上,可保持持续的宣传热度;质量上,可吸引并提高关注粘度。
- 专职团队 运营工作,是需要一支专门的团队来运作,而不是仅仅依靠兼职完成。而且运营工作,也是颇具专业性的。甚至有些公司,只做内部运营,也招聘有专职团队。但要看到的,运营工作不是只有运营团队参与,而是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 打通渠道 有了内容、有了团队后,后续就需要打通内外部渠道,梳理工作流程。对内,充分地利用已有渠道和建立新渠道;横向打通各企业内部技术部门。对外,通过自建与合作相结合。开展一系列运营活动,后续会谈到。
4. 运营活动
1). 内容分发
自媒体和社群是两大不可多得的内容分发平台,它们巨大的兼容性,让各式各样的内容得到了展示和传播。挖掘并利用自媒体/社群进行内容推广,可以扩大目标受众群,提高公众号知名度,把平台里面的用户吸引进来,成为我们的关注粉丝。此外,还有些传统渠道也需要投放。下面对比下主要的自媒体平台。
- 【今日头条】 综合性的免费投稿平台,需注册头条号;采用推荐制,支持原创功能;平台流量非常大;投稿可自带公众号作为引流入口。投稿难度:容易。基本能被审核通过,审核速度快。
- 【百度百家】 综合性的免费投稿平台;需注册百家号;如果内容优质,将会在被百度推荐展现,并搜索收录;但没有推荐文章阅读量不高。投稿难度:容易。基本能被审核通过,审核速度快。
- 【简书】 综合性的免费投稿平台;需注册;采用推荐制,根据文章质量及流量自动化推荐,可以被推荐到简书首页。投稿难度:容易。基本能被审核通过,审核速度较快。
- 【知乎】 综合性的免费投稿平台;可个人专栏发文章,吸引关注,引流到自己公众号;或投其他专栏等,带上公众号来源,增加曝光。投稿难度:自有专栏都能过,投稿其他专栏视管理而定。
2). 运营宣传
- 技术会议 技术会议分为几类:大型综合会议(如ArchSummit)、专业技术会议(如数据库类的DTCC)、行业技术会议等。这类运营宣传,主要侧重品牌、生态的建设,对产品类收益不大。更多是扩大公众认知,吸引可能的潜客关注。
- 外部社群 外部社群,一般有庞大的用户群、较为成熟的运营渠道。通过与他们合作,可通过互换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合作活动扩展用户群体。帮企业解决受众及运营问题。但不建议过分宣传产品,保持一定中立性,侧重生态建设为好。
- 直播平台 直播平台,可将声音直达客户。除企业可以自建直播平台外,可与第三方直播平台合作,扩大自己的直播范围。
- 企业社区 很多较为成熟的公司,是有自己的技术生态建设,例如阿里的云栖等。可与此类公司合作,共建生态,各述所言,百花齐放。
- 自媒体 自媒体,正成为近些年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是较为主流的方式。通常建议企业自建自媒体,圈定自己的用户群体。也可以与一些第三方自媒体甚至部分个人大V合作,扩大自己的宣传范围。
- 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也不容忽视,包括传统网站类和搜索引擎。网站与自媒体对比上,其用户群体更加完善,粘度更好,但活跃度可能较差。搜索引擎,则更多是关键字营销类。
- 图书出版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身内部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可考虑图书出版。这不仅是将企业技术系统化对外输出,也对企业技术品牌塑造等有诸多益处。从技术个体来讲,其满足感也很强。
3). 外部合作
- 宣传类 如之前所谈,宣传层面可积极参与到外部大会或沙龙之中。通过主题演讲、展台、展页等多种形式达到宣传目的。这里要区分,不同类别的活动,其宣传重点不同。一般来讲,大型会议侧重品牌;技术沙龙类的侧重生态;行业会议侧重产品、业务场景等。
- 培训类 培训部分,可分为个培、企培和认证类。其目的也各有不同。一般是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考虑引入培训。建议先从企培入手,不断摸索积累,成熟后引入个培,乃至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
- 共建类 与简单的宣传不同,共建类更为强调深度的合作。包括合作开展沙龙、合办活动、社区共建等,进而解决外部宣传和受众问题。但需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功利性,更多从战略去考虑。
- 国家队 可考虑国家设立的一些机构合作。一方面,这些机构需要外部企业支持;一方面也需要更加贴近技术前沿。做的比较成熟的话,可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到标准评测,扩大影响力;甚至可深挖后续价值,成为事实上的某种标准。
- 协会类 还有些行业协会,虽然不带有国字头,但在行业类具备一定影响力,相对有些公立性。与此类组织合作,可扩大在专项领域的影响力,甚至可以直接转换为商机。
5. 用户成长
用户的成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早期的生态用户,到可能的潜客,再到转化为企业客户。不同阶段的人群,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详细内容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