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
- 2020 年 2 月 12 日
- 筆記

今天上午,清华和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联合发布《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通过AMiner学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出了2000位人工智能学科最有影响力、最具活力的顶级学者并进行了分析,揭秘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现状。
概述
AI 2000简介
AI 2000 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以下称为AI 2000)旨在未来10年通过AMiner学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遴选2000位人工智能学科最有影响力、最具活力的顶级学者。AMiner由清华大学研发,检索了19世纪以来全球1亿3千余万学者发表的2亿7千万余篇学术论文数据,已吸引全球220个国家/地区1000多万独立IP访问,数据下载量230万次,年度访问量超过1100万。
AI 2000 涵盖人工智能学科20个子领域,具体遴选方法为每个子领域每年选出10名获奖者,未来10年共产生2000名;每年遴选的时候,参考过去十年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排名前10的学者当选该领域当年【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奖】,排名前100的其他学者获【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提名奖】;每个领域的期刊和会议由技术委员会专家确定。20个子领域分别为经典AI(AAAI/IJCAI)、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知识工程、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推荐、数据库、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多媒体、可视化、安全与隐私、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理论、芯片技术和物联网。
清华大学AMiner团队秉持“植根学术土壤,促进学科发展”的初衷,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数据为基础构建的全球学术知识图谱、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榜单。AMiner历次榜单发布都受到世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官方认可,比如加州伯克利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和 新加坡国立大学,其影响力、公信力和专业性,可见一斑。
评选规则
1、具体规则
AI 2000 涵盖人工智能学科20个子领域,具体遴选方法为每个子领域每年选出10名获奖者,未来10年共产生2000名;每年遴选的时候,参考过去10年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排名前10的学者当选该领域当年【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奖】,排名前100的其他学者获【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提名奖】。
榜单通过AMiner系统中所收录的学术数据用计算机算法自动化生成榜单排名,确保了榜单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榜单采用的引用数据来源于Google Scholar,更新日期为2019年12月31日。
2、领域划分
人工智能既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加上其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新兴的子领域不断涌现,导致工业界和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对人工智能的明确定义。在进行榜单生成时,综合参考了计算机领域较为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包括: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国际计算机学会;CCF—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中国计算机学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中关于学科的分类 。同时,又融合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建议,选择了经典AI(AAAI/IJCAI)、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知识工程、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推荐、数据库、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多媒体、可视化、安全与隐私、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理论、芯片技术和物联网20个子领域。

AI 2000各子领域导图
领域会议和期刊
每个子领域所参考的顶级会议和期刊是根据《CCF推荐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目录》和ACM计算分类系统相关子领域的A类期刊和会议作为数据的来源。然后征求相关专家和团体意见,补充新涌现的学科顶级期刊和会议。以下列表给出了20个子领域所采用的顶级会议和期刊。
领域 |
期刊/会议 |
---|---|
经典AI(AAAI/IJCAI) |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 |
|
机器学习 |
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 |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ICLR) |
|
计算机视觉 |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ECCV) |
|
自然语言处理 |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MNLP) |
|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AACL) |
|
机器人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
|
知识工程 |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ISWC)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KR) |
|
语音识别 |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
数据挖掘 |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 |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WSDM) |
|
信息检索与推荐 |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GIR) |
ACM Recommender Systems (RecSys) |
|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WWW) |
|
数据库 |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SIGMOD)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VLDB) |
|
人机交互 |
ACM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Social Computing (CSCW) |
|
计算机图形 |
ACM SIGGRAPH Conference (SIGGRAPH) |
多媒体 |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MM) |
可视化 |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 Computer Graphics (TVCG) |
IEEE Visualization Conference (IEEE VIS) |
|
安全与隐私 |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 |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S&P) |
|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 (USS) |
|
计算机网络 |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MobiCom) |
ACM SIGCOMM Conference (SIGCOMM) |
|
计算机系统 |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SOSP) |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SDI) |
|
计算理论 |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STOC) |
IEEE Annual Symposium on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FOCS) |
|
芯片技术 |
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 |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
|
Symposium 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FPGA) |
|
物联网 |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IoT-J) |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WC) |
子领域相应会议/期刊
数据分析
美国学者数量领跑全球
学者地图用于描述特定领域学者的分布情况,对于进行学者调查、分析各地区竞争力现况尤为重要,下图为AI 2000全球学者分布情况:

AI 2000学者全球分布
地图根据学者当前就职机构地理位置进行绘制,其中不同图标颜色代表不同地区的学者,图标大小代表学者数量。从地区角度看,AI 2000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地区;欧洲中西部也有一定的学者分布;亚洲的人才主要分布于我国及日韩地区;其他诸如南美洲、非洲等地区的学者非常稀少。学者人数TOP10国家如下所示:

学者人数TOP10国家
从国家角度看,美国学者人数的占比最高,有1128人,占比61.4%,超过总人数的一半,独自领跑第一梯队。中国排在美国之后,领跑第二梯队,有171人,占比9.3%。德国位列第三,是欧洲国家中拥有高影响力学者最多的地方;其余国家的学者人数量均少在100人以下。
美国机构数量多实力强
统计各领域高引学者数TOP10的研究机构如下图所示,位居首位的是谷歌公司,共165人入选榜单,也是唯一一家学者数过百的机构。从国家分布来看,只有清华大学为中国入选机构,其余均为美国研究机构,且美国机构学者总体人数遥遥领先。

学者人数TOP10机构
此外,各领域榜首机构统计如下图所示。谷歌在经典人工智能等10个领域的学者数量都位居榜首;麻省理工学院在机器人以及计算理论2个领域的学者数量位居榜首;其他领域的榜首分布在不同的机构中,其中,中国科学院在多媒体领域的学者数量最多。

各领域学者数榜首机构统计
男女比例差异明显
本报告高影响力学者信息的统计中,我们针对所有上榜学者性别做出统计。男性在各领域中均占多数,共1663人;女性学者稀少,共175人。其中,机器学习领域的男性学者比例最高,达98%;人机交互领域的女性学者比例最高,但也只占该领域的24%。
学者整体水平较高
h-index是国内外公认的评价学者学术成就的方法,从下图可以看出本次AI 2000学者均具有较高h-index值,其中h-index大于60的人数最多,有385人,占比20.9%。

AI 2000学者h-index分布
研究领域多点开花
AI 2000的学者中,有多位学者的研究方向涉及了多个领域,其中有2位学者出现在四个领域,他们分别是Yoshua Bengio以及Alex J. Smola;此外,有19位学者出现在3个领域,有118位学者出现在2个领域。
领域技术分析系统
领域技术分析系统可以基于AMiner大量的论文和学者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对技术趋势、国际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本榜单期刊/会议基础上,AI 2000的趋势分析如下:
1、技术发展趋势
AI 2000技术趋势分析如下图所示。图中每条色带表示一个话题,其宽度表示该术语在当年的热度,与当年该话题的论文数量呈正相关,每一年份中按照其热度由高到低进行进行排序。通过技术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热点研究话题TOP10是: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卷积神经网络)、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Computer Vision(计算机视觉)、Mobile Device(移动设备)、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Speech Recognition(语音识别)、Information Retrieval(信息检索)、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Data Mining(数据挖掘)。技术趋势分析描述了技术的出现、变迁过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快速识别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例如下图反映出的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领域在近期的快速发展

AI 2000技术发展趋势
2、国家发展趋势
AI 2000国家趋势分析如下图所示。图中每条色带表示一个国家,其宽度表示该国家在当年的研究热度,与当年该国论文数量呈正相关,每一年份中按照其热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通过国家趋势分析可以发现热度TOP10的国家分别是:United States(美国)、China(中国)、United Kingdom(英国)、Germany(德国)、Canada(加拿大)、Japan(日本)、Australia(澳大利亚)、South Korea(韩国)、Italy(意大利)、France(法国)。当前研究热度最高的国家是美国,从全局热度来看,美国早期就有着领先优势并一直保持着最高的热度,同时中国的研究热度紧随美国之后。

AI 2000国家发展趋势
3、国家合作
国家间论文合作情况可以根据论文中的单位信息,将作者映射到各个国家中,进而统计各国之间的论文合作情况,合作论文数量T OP10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合作论文数量上,中美合作的论文数遥遥领先;在合作对象上,绝大多数的合作关系都包含美国,体现出美国的突出地位。

国家间论文合作情况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学者数量方面,美国在人工智能整体层面上占有绝对优势,拥有超过一半的高水平学者,为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学者又广泛分布在高校、企业等研究机构中,人才聚集必然会带动各机构的快速发展。
相较而言,虽然中国在学者规模上位列第二,但是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应地,我国高水平学者集中的研究机构也很匮乏,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在学者特点方面,AI 2000涵盖的学者整体研究水平高,跨领域学者数量多,有利于各领域的协同发展,但是也有男女比例不均衡等问题。
在趋势发展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技术趋势了解先进技术的历史和现状,例如洞察神经网络的发展进程;通过分析国家趋势了解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国家合作认识国际合作潮流,例如美国是现在发展热度最高的国家,由此也带动了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合作。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更加耀眼,培养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