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进阶——如何脱颖而出?
- 2022 年 4 月 11 日
- 筆記
原创不易,求分享、求一键三连
前段时间总有小伙伴问我如何脱颖而出?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说起,下来后细细思量,觉得可以分三个阶段:
- 无脑担当,甚至担而不当;
- 完善认知,有取舍,有大局观,有团队;
- 独立思考,具备一定创造能力;
敢于承担就算当不起,不过一次失败,并不会有人质疑你的态度,反而积累了经验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极有可能在一个时间点成为小Leader;
成为小Leader,一路打怪升级,认知、影响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便有一定牵动局势的能力,只要团队不拉胯,那么就可以再进一步;
而后进入“聪明人”的世界,便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后续上赌桌的必备技能,我们这里以两个故事讲述今天的想法。
故事一·背锅侠
之前接手了一块产品业务线,于是与原Leader说了下分工,大概意思是:
我是过来学习的,也能给团队带来更多的资源,团队内的工作你继续管理,之前的规划继续做,不要管我。在愉快的相处下,到了部门周会。我发现一旦是团队有疏漏的地方,这位leader,自然而然、骄傲的说道:
这块小钗会做规划,这块小钗下来会组织,这块我下来跟小钗聊聊,小钗让你准备下,小钗说不需要提供……
尼玛,我怎么成背锅侠了!这里要注意,这个产品同学「绝对不是因为不满意我的存在」而这样说的!总结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团队中如果出现一个新leader(可能最强的人)后,那么其余人甚至是之前的leader,更倾向于停止思考,事事请示,躺平等待带飞…
困难与担当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人容易被提拔为Leader,这里直接给出答案:「有担当的人容易被提拔」!
故事一如果对应权责利模型,其行为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是正确的。因为这类同学在晋升,或重大机会来临时往往不会被作为首选,这里的核心原因就是「担当与责任心」。
因为对于更远的路,担当是重要的特质,Leader会遇到很多三不管事物,部门互相推脱造成的全局浪费是惊人的!
面对巨大的困难,人们倾向于呼唤英雄,或将自己摘干净。于是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就产生了:
- 各部门发现创新难后更倾向于「老板带飞或躺平」;
- 做事「不具备持续性」,上层关注点变了后,容易将手里的事丢弃,一些「重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并且人们自古是慕强、崇拜英雄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自己说服:
- 全力做老板关注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 老板的「战略变化比我战术都快」,光是跟着也很累啊;
- 老板一个假动作又把我忽悠瘸了;
要较真的话,我认为这是一种甩锅行为,这种行为不好判断,也没有依据去惩罚这种行为,毕竟跟着英雄的思路有什么不对呢?于是浪费行为因为没有成本而更肆无忌惮;
有担当的人倾向于解决问题,投机的人倾向于转移问题
如果说担当是问题到我为止,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对所有问题兜底呢?答案当然不是,这里看第二个故事:
故事二·兜底
这个案例来源于我的工作,之前有次以产研互相理解、携手共进的主题会上,有个同学一番发言,引起了技术同学诸多不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里先说结论再说过程,结论是该同学需求写的跟屎一样,却想让技术兜底,技术显然不买账,就开始了拉扯,我站在全局发了一段话:
两边同学分别是站在产品和研发的角度,所以会有本位问题,但是大目标是相同的,这是第一。
「产品的本质是写需求,研发的本质是写代码」
需求的评估指标可以是「需求完成度」或细节点「逻辑流转的顺畅度」,这个是基础;代码的评估可以是整体「开发效率」和上线后的「运转质量」,这里还不涉及性能。
如果一个技术新人对业务不熟悉或者其他因素,写的代码很烂,产品同学是不是需要补位兜底,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专业度的不一致导致的产品同学能不能兜底,还有专业度导致的能补位到什么程度。
同样的问题在产品需求上也是一样的,技术需不需要补位,这是个能不能和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产品更进一步是体验,技术更进一步是性能是页面卡顿率等等体验指标,类似这种东西是不是需要产研互相补位,我认为是需要的。
所以讨论的点应该拉一条能力值基线,在「能力值基线以下不需要补位,不能补位,需要各司其职,达到专业能力,能力值以上需要互相补位」,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当然,挂着一个技术负责人的title他们会认为我有「立场」问题,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能力值基线以下不需要补位,不能补位,需要各司其职,能力值以上需要互相补位
为避免误会,随后还补了一句:
这里不是特指产品同学能力有问题,所以不必发散
这里特指的是一种可能,比如我可以说研发这边有10%的同学能力值就是欠缺,就是需要内部培养培训,补足短板是其一
再上一级的leader虽然当前能力值在线,但是也会随着公司的发展、业务的增速而导致能力不足
客观的说,我就觉得我自己现在能力有所不足,不能完全的、深入的、系统的了解业务,这个都不是原则性问题
我们如果突然从一个市值10亿的公司,变成市值100亿的公司,能力要求肯定会有变化,「这个能力不足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能力基线也是动态变化的」
但就我后续观察,该同学似乎「没听懂」,这是为什么?
同频对话
认知即对人事物的认识,对相关人事物底层结构关系的认识 管理认知即对管理世界理解的投影、是五维模型的基础,这里画一个图:
我们假设,人们成长轨迹一定是从下到上的,极少有人出身就在终点,毕竟真实世界很少有龙傲天。在这个假设下,有一个人问我图书馆在什么方向:
- 市区认知的人会说,东北边有一个南边有一个
- 县区认知的人会说,书店在北边,市区的人在说谎
- 而省区认知的人会说,东边也有一个书店哟,于是市区认知的人会很不以为然
认知是向下兼容,认知更高的人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什么,而认知低的人未必知道上面的人在说什么
所以说,我们在传递一个信息时候一定要做到「同频对话」,尽量「拉齐认知」,否则极容易成为鸡同鸭讲,这个情况最常见于产品、运营、研发、GM各说各话。这也是上面那个产品同学听不懂的主要原因,因为大家没有同频对话。
能力基线与势能
前面一直再提「能力基线」,这个能力基线到底是什么?然后,公司会有很多项目,这个项目凭什么会落到我手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另一个逻辑,势能与能力值基线
这里要表达几个点:
- 通过不同的事件(多数时候是做项目、做汇报),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势能
- 个人能力值会逐渐成为基准线,而势能却是动态变化的
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再画第二张图:
完成某些项目,势能会达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更难的项目、更高的职位才会考虑到你,能力值是做事的基础,势能涉及你所能利用的资源,需要长期运营,我们也会得出更进一步的评价模型:
上面故事中的产品,可以很好的与BVR模型对应起来:
- 第一层次,环境层次,代码写不出来怪键盘,看书没收获怪作者,写不好需求怪技术不兜底;
- 第二层次,行为层次,会认为不涨工资是因为没加班,员工不加班是因为工资不满意;
- 第三层次,能力层次,会认为只要我努力就能怎么样,也会认为只要我失败,那么就是我不够努力,小孙就是困在了第三层次出不来的典型;
- 第四层次,BVR层次,已经了解到「结构影响行为」的人,开悟的起点;
- 第五层次,身份层次,做事首先考虑我是谁,我的定位是什么,我这个阶段的边界是什么的人;
- 第六层次,精神层次,不是天才就是傻子,不是伟人就是疯子;
所以,我们先会圈定一个人的能力基准线,其次看他的势能,也就是我们所谓影响力,根据基本能力和势能,就能判断这个同学能做什么样的事情。
自我定位
这里再进一步,判断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做,更确切的说法是判断这件事情你的团队能不能做,所以考察个人能力、势能的同时,也会考察团队的能力、势能,所以团队可以找更多补足能力短板的人,所谓能力互补即是如此.
为了更好的说明关联,这里举一个例子(例子中只是我的认知,未必正确,大家可有其他判断):
之前工作经历里面,有几个同学基础的能力差距不是太大(这里特指做项目的能力),而慢慢的差距就出来了,其中的原因:
势能差距
包括如何“造势”的能力,初期和运气有关系,长期来说运气成分会拉平
自我认知问题(管理认知)
会更偏上图三角形中的“身份”维度(这里并不是说那个同学到了那个层次,而是当时在那个工作环境下,他是那么认为的,在更大环境中未必)。比如其中一个同学就会认为我是团队二号位,另一个同学会认为我是团队三号位,这个是他们给自己拉的一条能力值基线。
这个自我认知基线会改变他的“屁股”,会影响他的思维,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要求,很有可能三号位同学会偶尔挑战下二号位同学,完全听从一号位同学,心理“打压”所有二号位以外的同学,他们会根据各种心理试探、事件举证,确认自己的定位正确性
你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位,会决定你的行为
认知+势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行为和所处位置,这还没扯到能力上,多数情况来说,能力的差距不会有那么大。
团队会造成根本的差距
一些同学会刻意的打造自己的小团队,这个培养可以是指点,给资源,给管理权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他有更多的经历,经历会造成根本的不同(回顾上图的能力/势能图)。
团队与团队之间是有差距的,比如二号位同学团队更闭环,能力更全面;三号位同学团队更单维、更low,横向一对比,高下立判了。
管理认知+势能+团队可以决定你在一个环境中真正的角色,个人势能需要运营,团队势能运营更难;
认知是你想要什么的基础,势能是你有没有资格要这个东西,团队是你能不能做这个事情,几个大小因素,缺一不可。
到一个阶段以后,基本管理能力、全局推动能力乃至聪明等美好的特质,都是上赌桌的基本筹码,是同等对话的基础。
有认知、有能力、没势能会被认为好高骛远或者时运不济,几次失败后,别人就会认为你身上只剩下一些傲气,难成大事。如果认知、能力、团队皆到位了,想要更进一步只需要等待时机,以逸待劳,人品没问题就好。
所以,有担当容易被提拔为Leader,而成为Leader后,有正确的管理认知、良好的团队势能以及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会受到二次提拔。
Leader的思维
所谓有担当
碰到具体事项时,尽量别让leader帮你思考,也尽量别让leader帮你背锅,如果可以的话,请尽量别让下游团队帮你背锅。
提供你的专业意见,提供你的决策模型,提供你对当前事项决策所用的论据,最后跟相关方尽量做到信息同步,再请leader拍板即可,这里所谓的担当更多的是对你自己,未必是对你leader。
所谓正确认知
所谓正确认知其实很简单:
- 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真实能力到底怎么样;
- 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真实影响力如何,能够获取什么样的机会;
- 知道自己当前梯队能做什么样的事情;
知道自己在环境中的真实情况,有利于你做出正确判断,不会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事情,比如让下游团队乱兜底,能看清局势,是总监的必备技能啊。
最后一个问题,被二次提拔了,然后呢?
最后的主动思考
之前一段时间我的工作思维是坚决执行老板对产品的理解,这是最大的优点,但可能也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我的工作变成了对老板输入的解读,这就导致我的思维全部圈定在了老板的思维里。
那么导致这个事实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两点:
- 老板的想法太有侵略性,众人很难否定老板的想法(没有有效证据链拉扯);
- 我的主要输入源是老板;
但,这个未必是健康的状态,也许真实情况是需要在细分领域跳出框架,上下佐证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
创新的底色是足够的阅读量,如果要跳出老板的认知,在通篇阅读量方面超过不容易,就要在细分领域下足够的功夫,这里的一个思考是:
老板给予20%左右的思想输入,然后就要在某一层面、某一阶段的拒绝老板思想的影响,自己独立把这20%的论点,演化论证到60%左右,拿着多出的这40%跟老板对比拉扯。
毕竟他时间有限,虽然想的广,但未必在细分领域验证的有我们深,老板想的广,我们论证深,这也许就是一个差异化补足和配合的方式。
至于这额外40%的延伸对不对、好不好可以讨论、可以拉扯,但是我们已经是站在60%的场景下讨论问题了,这多出来40%的研究,就是我们跟老板叫板的底气
如何从60%去到100%,里面的占比是多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测试、一起斟酌嘛。
这里的核心思维是:「主动思考」,找问题中最难的点去攻破,不要有取巧的想法,对于真正困难的事物,取巧很难过关。「死磕、深钻才可能取得真正的解法」
掌握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再次被提拔的关键。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
-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员工成为Leader;
- 是什么造就一个Leader成长为了大Leader;
- 是什么造就一个大Leader成为了更大的Leader;
答案是足够的担当,正确的认知,主动的思考。
三者间相辅相成,有担当才会解决问题获取机会,有认知才能解决部分问题,有思考才能将问题解决彻底。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喜欢的同学可以四连支持: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