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八旬老人突然冷汗淋漓:可要当心“它”
本文专家:闫凯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硕士
本文审稿:陈海旭,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副所长,硕士生导师
夏至一过,气温飙升,意味着进入了最炎热的夏季,只要一出门,免不了大汗淋漓,闷热的快要喘不过气来。
然而,高温可能带来的影响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长沙一80多岁的老人从外面回家后,突然出现胸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症状,两个小时后症状仍无缓解,紧急送医并经医生诊断后,确诊为急性心梗。
40多岁的杨先生是一名户外建筑工人。某天他在工地干活时突然出现头昏、胸闷心慌、恶心呕吐,全身大汗淋漓的症状。同事以为他热中暑了,赶紧将他抬至阴凉的地方休息。但一个多小时后,症状没有任何缓解,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急性心梗。
心梗作为冬季高发病,为何在炎热的夏季也频频出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护心”?一起来看。
什么是心梗?
老百姓俗称的“心梗”就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最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余病因包括:其他心脏疾病既往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超重、吸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症状——心前区疼痛,多于清晨出现,在活动状态下或者休息时也有可能发生。
少数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可能会有心悸、气促、乏力、烦躁、胸部不适、心前区疼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气短等其他相关症状。
如果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时,要警惕是否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建议立马进行入院检查治疗,如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在临床上要高度引起重视。
急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或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常可危及生命,一定要及时进行救治。
夏季对心脏有什么影响?
天气热,代谢快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在炎热的夏季,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因此回心血量减少,直接影响心肌供血。
其次,高温天气和其他极端天气的剧烈变化也可以诱发心血管疾病。
易烦躁,负荷大
在夏季易燥热,人的情绪也易受波动,这会导致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变大,造成心肌缺血。
兴奋多,供血差
实际上,在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高,会让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易得心脏病的人群
饮食不规律,经常吃油腻食物的人
情绪不稳定,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儿生气的人
久坐不动,肥胖,长期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
老年人心脏病发病率高也要注意预防
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人
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更加注意因季节因素而导致的病情变化。
有其他慢性病的人
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易造成血管病变。
患有肝脏疾病的人大多肝功能异常,代谢废物不能及时从体内排出,血液质量变差,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所以要警惕肿瘤人群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夏季如何护心?
在夏季要注意液体的进出量和盐分的摄入量,避免因为摄入量过多导致心衰症状加重,表现为下肢肿胀、乏力感加剧、气促等。
正常人一天饮水量在2500毫升左右,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夏季喝水最好喝凉白开,避免冰水刺激加重心脏负担。
摄入水量的多少可以表现为尿液颜色的深浅(在无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如果饮水量少,尿液颜色深且浑浊,应及时补水。
夏季饮食习惯经常有变化,如饮食频繁、饮食量增加等。
同时,夏季病原菌繁殖旺盛,食物容易腐败,不洁饮食容易诱发胃肠道感染,这都会间接或者直接地诱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夏季饮食应保持清淡、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
长期处在高温环境下,人的心情易烦躁、抑郁,发生心血管猝死的概率增高。
因此,保持情绪稳定,适当通风,起居有序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手段之一。
在傍晚进行适当的锻炼,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舒适运动,主要以放松骨骼肌为主,如散步、瑜伽、做广播体操等舒缓型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夏季天气闷热,对心血管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多饮水,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悦,用行动保护我们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