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JVM如何进行异常处理

  • 2019 年 10 月 3 日
  • 筆記

一、Java异常

在程序中,错误可能产生于程序员没有预料到的各种情况,或者超出程序员可控范围的环境,例如用户的坏数据、试图打开一个不存在的文件等。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程序中的运行错误,Java 专门引入了异常类。

二、Java常见异常分类

三、为什么产生异常

在 Java 中一个异常的产生,主要有如下三种原因:

  1. Java 内部错误发生异常,Java 虚拟机产生的异常。
  2. 编写的程序代码中的错误所产生的异常,例如空指针异常、数组越界异常等。这种异常称为未检査的异常,一般需要在某些类中集中处理这些异常。
  3. 通过 throw 语句手动生成的异常,这种异常称为检査的异常,一般用来告知该方法的调用者一些必要的信息。

四、碰到异常怎么办?

我们把生成异常对象,并把它提交给运行时系统的过程称为拋出(throw)异常。运行时系统在方法的调用栈中查找,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该类型异常的对象,这一个过程称为捕获(catch)异常。

Java 异常强制用户考虑程序的强健性和安全性。异常处理不应用来控制程序的正常流程,其主要作用是捕获程序在运行时发生的异常并进行相应处理。编写代码处理某个方法可能出现的异常,可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 在当前方法声明中使用 try catch 语句捕获异常。
  2. 一个方法被覆盖时,覆盖它的方法必须拋出相同的异常或异常的子类。
  3. 如果父类抛出多个异常,则覆盖方法必须拋出那些异常的一个子集,而不能拋出新异常。

(引用:http://c.biancheng.net/view/1038.html)

五、从JVM角度看异常的产生与表达

 先看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Foo {    private int tryBlock;    private int catchBlock;    private int finallyBlock;    private int methodExit;        public void test() {      try {        tryBlock = 0;      } catch (Exception e) {        catchBlock = 1;      } finally {        finallyBlock = 2;      }      methodExit = 3;    }  }

这段代码是一段简单的异常处理代码,我们可以通过javap查看class文件的表达形式:

public void test();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2, locals=3, args_size=1           0: aload_0           1: iconst_0           2: putfield      #2                  // Field tryBlock:I           5: aload_0           6: iconst_2           7: putfield      #3                  // Field finallyBlock:I          10: goto          35          13: astore_1          14: aload_0          15: iconst_1          16: putfield      #5                  // Field catchBlock:I          19: aload_0          20: iconst_2          21: putfield      #3                  // Field finallyBlock:I          24: goto          35          27: astore_2          28: aload_0          29: iconst_2          30: putfield      #3                  // Field finallyBlock:I          33: aload_2          34: athrow          35: aload_0          36: iconst_3          37: putfield      #6                  // Field methodExit:I          40: return        Exception table:           from    to  target type               0     5    13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0     5    27   any              13    19    27   any        LineNumberTable:          line 10: 0          line 14: 5          line 15: 10          line 11: 13          line 12: 14          line 14: 19          line 15: 24          line 14: 27          line 16: 35          line 17: 40        StackMapTable: number_of_entries = 3          frame_type = 77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          frame_type = 77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lang/Throwable ]          frame_type = 7 /* same */

从字节码中的注释可以看到,finally块被添加到了三个地方。也就是说,在从java代码翻译成字节码文件时,jvm会为try块和catch块生成finally 块里的逻辑。但是想想,为什么是三个“finally”呢? 最后一个finally 是为在catch块中的代码执行时发生异常而准备的。那么,有人会问,finally块的代码如果还有报错怎么办呢? 这里,引进没有被本人证实的事实:会往外抛出去,给上一层代码进行处理。

这里说明一下黄色部分的字节码:

exception table 表示异常表,异常表是用于存储代码中涉及到的所有异常,每个类编译后,都会跟随一个异常表,如果发生异常,首先在异常表中查找对应的行(即代码中相应的 try{}catch(){}代码块),如果找到,则跳转到异常处理代码执行,如果没有找到,则返回(执行 finally 之后),并 copy 异常的应用给父调用者,接着查询父调用的异常表,以此类推。

from…to:表示异常处理器监控的范围(比如try块包含的代码)

target:表示异常处理器起始的位置(比如catch块包含的代码)

type:就是处理的异常

那么,发生异常后,如何对照异常表?

当程序触发异常后,Java虚拟机会从上到下遍历异常表中的条目。当触发异常的字节码的索引值在某个异常表条目的监控范围内,Java虚拟机会判断所抛出的异常和该条目想要捕获的异常是否匹配。如果匹配,Java虚拟机会将控制流转移到该条目的target指针指向的代码上,继续程序运行。

下面,提及的字节码解析一下异常表:

程序开始,运行到1:iconst_0时,发生Exception异常,此时程序会去便利方法表,从第一行开始,检测到 0<1<5,符合第一条目检测范围,接着再查看抛出的异常为Exception,符合该条目捕获处理的异常,后跳转至序号13字节码继续运行。若再在14:aload_0发生异常时,程序就又跳到异常表,查找匹配异常条目,最终找到target为序号为27的字节码,然后便一直往下走完所有字节码。

上例子中,属于在catch块发生异常,所以会看到字节码后还有一个athrow的步骤,也就是往外抛出异常啦。

 

好了,Jvm看异常到此。

(引:极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