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Tcl中的置换

  • 2019 年 10 月 31 日
  • 筆記

Tcl语言中有三类置换:变量置换(点击这里复习:变量置换)、命令置换(点击这里复习:命令置换)和反斜杠置换(点击这里复习:反斜杠置换)。可以说“置换”是Tcl的灵魂,同时也是让初学者容易感到困惑的一个难点。很多初学者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不希望发生置换时却发生了或者希望发生置换时却没有发生,加之一些Tcl解释器调试功能欠佳,往往让初学者受挫,觉得自己的脚本发生了诡异的行为。实际上,Tcl的置换机制很简单,其行为也很容易预测,只需记住如下两条规则:

规则1:Tcl在解析一条命令时,只从左向右解析一次,进行一轮置换,每一个字符只会被扫描一次;

规则2:每一个字符只会发生一层置换,而不会对置换后的结果再进行一次扫描置换

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变量x被赋值为10,变量a被赋值为字符x。之后,给变量b赋值$$a。根据上述规则,Tcl从左向右对命令”set b $$a”进行解析,扫描所有的字符,发现$$a时,执行变量置换,得到$x,同时只发生一层置换,不会对置换后的结果$x再进行扫描置换(否则$$a中最左侧也就是第一个$将被扫描两次,与规则1冲突,)。因此,最左侧的$并不会触发变量置换,最终变量b的值将会是$x,而不是10。

根据上述两个规则,理解如下脚本的执行结果。

从Tcl代码风格的角度看,应尽可能地将置换简单化,这意味着尽可能地将多层次嵌套的置换分解为更简单的层次置换,这可通过命令分解实现。同时避免在同一条命令中出现太多的置换,尤其避免出现太多复杂的不同类型的置换,这对代码维护十分不利。此外,值得考虑的方法是建立“过程”,将复杂的操作隔离开来,从而增强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看这样一个例子,计算两个字符串的总长度,这里用到了三个命令:set、expr和stringlength。在计算str_len时,使用了变量置换和命令置换,同时出现了命令嵌套。

对比另一种写法,将嵌套拆分,代码的可读性便跃然纸上。

结论:

Tcl在解析一条命令时

-每个字符只会被扫描一次

-每个字符只会发生一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