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的数据中台(一)

  • 2019 年 10 月 7 日
  • 筆記

近段时间,我们在拜访客户领导层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客户对于云时代有了新的要求:从省钱提效到希望直接支撑业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技术的革新,因此云时代的需求变了,IT架构该如何随之变化?

一、架构IT向中台转型

比较经典的案例,芬兰的SuperCell游戏公司,员工仅200余人,但年均税前利税15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国内的运营商年利润,非常惊人的数字。该公司的架构为典型的大中台、小前台,3-7个员工组成一个小组,不断开发新的游戏,成功就继续养大,失败则马上转换。高效的运营模式来自于长期的算法、图形库的沉淀,使用前台开发人员可以在几周时间内开发出游戏,并上市试运行。

二、企业的中台IT架构转型之路

一般企业的IT系统从OA综合办公开始起步,逐步开始有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多个系统拥有独立的数据库,形成了烟囱系统。为便于数据的统一分析、便于数据的统一管理,希望将用户的数据能统一,避免重复登陆不同的系统,开始出现了数据中台的需求。

采用系统打通的方式实现数据交互,治标不治标。为了打通这些孤立的系统,开始出现了单点登陆、SOA的数据交互方式,像IBM等厂商均推出了自己的ESB业务总线产品,横行江湖。但时间不久,ESB产品也无法满足业务交互的需要:当封装好的服务一旦被固定来了,出现新的业务需求时需要改变原有的服务,为避免影响原有的架构,升级原服务模块的代价很大,造成有新业务需求的系统只能自己开发,又形成了新的烟囱。一方面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不同的业务系统拥有不同的数据库,数据仍是分散的。曾亲眼目睹某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的数据是5个月之间的老数据。另一方面原因是缺乏自主叠代功能开发能力,增加功能需走复杂的采购流程。最后是系统之间是平等地位,没有共同服务者的存在,新的业务需求没有责任主体去落实。实际除了一些拥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公司,一般的政务、国企的业务系统直到今天依然采用此模式。

以共享平台式的数据中台架构支撑服务的重用。一些共享的功能,如用户名密码的鉴权,各个业务系统均需要,需要形成共用的能力,由一个共享的部门支撑其运营。这样后,前台的业务系统只需要与共享部门提供的IT数据中台互通,而不需要在前台业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互通,业务的复用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由于不需要复杂的业务互通,在此阶段,ESB一般不会再继续存在。目前数据中台一般采用Http Restful轻量化的方式进行数据互通,中间只有轻量化的注册中心、数据路由模块。

三、架构IT是否是数据中台型最好?

架构是伴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在小型企业也许烟囱式的系统就挺好,简单、成本低。

而随着企业的成长,it也随之变化,ESB、数据中台式的演化也是正常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