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RIST或SRT进行实时云内容提取
- 2020 年 3 月 4 日
- 筆記
本篇是来自SMPTE 2019的演讲,演讲者是来自Net Insight的Doug Shelton和Mikael Wånggren,演讲题目是“Live Cloud Ingest Using an Open Approach to RIST, SRT andRetransmission Protocols”。
随着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服务正在向云端迁移,这使得一个可靠的传输协议非常重要。在这场演讲中,Doug Shelton和Mikael Wånggren为我们介绍了相关技术,并对SRT和RIST进行了对比。
Doug首先强调了传输协议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涉及本地和云端的通信,甚至还包括云间的通信。以视频直播为例,即使只有0.001%的丢包率,也意味着视频平均两分半钟就要出现一次崩溃或者花屏,这对于高质量服务来说是不可容忍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两个新兴的开源传输标准,SRT和RIST被提出。Doug简要对比了两个协议,发现他们的目标基本一致,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是SRT不支持无用包压缩,它们的加密方式不同以及RIST的可靠性更高。
随后Mikael简要介绍了ARQ的相关知识,并将对SRT和RIST以及商业对比方案的性能进行对比。测试条件为7Mbps CBR视频,接收端缓存大小为200ms(4倍RTT),网络损伤仪采用的是AnueCKL-2U H,它将限制带宽到10Mbps,单向延迟25ms。在上述条件下,SRT面对丢包网络的性能表现要好于RIST和参考标准;而如果将接收缓存翻倍,这时候RIST的性能要好于SRT。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分析,Mikael发现当发生丢包时,SRT会连续发出多个恢复包以确保这个包被成功接受,这使得它占用的带宽更大,同时换来了在高丢包率下的良好性能表现。而RIST并不会这样操作,所以当缓存增加时,RIST有更高的概率恢复出丢失的包。而在更差的网络条件下,例如网络带宽只有8Mbps时,由于SRT尝试多次发送丢失包,其占用的带宽随丢包率的增加快速增加,导致其在高丢包率下的表现远差于RIST。最后,Mikael表示,SRT和RIST对重传方案的设计不同导致两者在不同条件下性能各有优劣,这意味着面对不同需求,应该采用与之合适和方案,所以近期应该不会看到一个解决方案一统天下的情况。
后面是QA环节。